初冬时节,毛乌素沙地的风带着几分凛冽。此时,森林草原防火已进入关键期。平罗县陶乐治沙林场副场长马林平准时登上林场的瞭望天台,目光扫过这片被绿色浸染出连片生机的沙地——这是他和无数治沙人用青春,从黄沙手里“抢”回来的绿洲。
![]()
马林平与同事登上林场的瞭望天台,查看森林草原防火情况。
年近六旬的马林平,是治沙战场上的一名“老兵”。自1992年毕业后被分配至原陶乐园林场后,马林平亲历了这片土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蜕变。
眼前的这片绿洲,早期荒漠化面积近50万亩,群众因沙受困、发展因沙受阻。“刚到这里时,满眼只有沙子,一点绿色都看不到。”回忆往昔,马林平语气平静。
当年的沙地里没有路,马林平和工友们就用肩扛、背驮、人抬的方式,将树苗、种子、稻草送到荒漠腹地。遇到大风天,沙子劈头盖脸打来,打得脸生疼,眼睛睁不开,举步维艰。更让人揪心的是,往往前一天耗尽气力栽下的树苗,第二天就被狂风连根拔起、吹得东倒西歪,所有辛劳几乎归零。大家只能咬着牙从头再来,全靠双手握着铁锹在松散的沙层里一锹一锹深挖,一直挖到湿润的土层,才能把树苗稳稳栽下。
治沙之路,步步艰辛。马林平和工友们在与黄沙的博弈中,摸索并开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治沙模式:从最初肩挑背扛的“土办法”,到草方格沙障“先固沙、后造林”的科学方案;从全靠人力的“人海战术”,到水钻植苗的精准高效;从单一植树种草,到生态治沙与产业治沙并举的综合施策……
![]()
大面积铺设草方格沙障用来固沙。
时光不负坚守。在马林平等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下,这片曾“沙进人退”的土地,累计治理沙化面积超50万亩,沙漠植被覆盖度从不足10%提高到57.2%。
放眼全市,已完成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治理面积27.9万亩,修复废弃矿山5.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72.4平方公里。“十四五”期间人工林面积达18.73万亩,湿地保护修复30.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94%。
“现在治理范围内已经没有明沙了。能为子孙后代留下这片绿色,我这辈子值了。”站在已被草方格覆盖的沙丘上,马林平的背影与身后的绿洲融为一体。三十年沙海逐绿,他用脚步丈量荒漠,用坚守浇灌希望,用初心筑牢几代人的生态梦。(记者 周丽华 叶聿琦)
来源:石嘴山发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