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团。
4月的时候,我们曾写过一篇关于哈罗海口的文章(逃离内卷去海南读书5年:我和妈妈都「重新活了一遍」)。这篇文章在家长圈引发了不小的讨论。时隔7个月,我们再次走进这所学校,是因为一个特别的项目--0.5国际课程衔接班。
![]()
带着好奇,我们找到了哈罗海口的中方校长Tina老师,这位从北京移居到海口的校长妈妈,用她的故事回答了一个被无数家长追问的问题:在这个人人都在拼命奔跑的时代,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走得更远?
■ 本文以第一人称讲述。
![]()
当「海淀妈妈」来到海岛,
开启0.75倍速的人生
刚到海口的时候,我有点不适应。
北京的节奏是1.5倍速,海口是0.75倍速。有一次我走得很快,当地人跟我说:“你走这么快会摔倒的。”
当时我觉得很不可思议--这是不是也算一种「文化冲击」?
但慢慢地,我开始理解这种「慢」背后的智慧。
海口没有沙尘暴,没有雾霾,没有密集的人群。这里的水果蔬菜味道特别好,气候舒适,人口密度不大。最重要的是,这里的人对任何事都可以慢慢做决定,而不是被推着往前跑。
![]()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漫步遐想录》里写过:“只有在闲散中,灵魂才能真正自由地思考。”
这种「闲散」,恰恰是教育最稀缺的奢侈品。
在北京的时候,我见过太多海淀妈妈的焦虑--分班、选科、课外兴趣等等,必须让孩子不停往前冲。
但在海口,我发现家长们更多是「向内求」。他们会看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是什么样子,邻居需要什么,社区还能做些什么。
这种利他精神,传递到整个周围,形成了一种特别的教育氛围。
![]()
我记得有一次聊天,有人说到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区别:海岛的人更喜欢合作,因为只有一起合作才能抵御大海;而农耕文明更倾向于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种比喻很好地解释了海口形成这样的教育氛围的原因。
这种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比我想象的更深刻。
我女儿Eva今年5岁,在幼儿园大班。来到海口后,她最大的变化不是学会了多少知识,而是生长出了一种韧性。
有一次她在攀岩,爬不上去,我看到她流着眼泪,但嘴里说的是:“我要试一试,我要爬到底。”
更让我惊讶的是,她现在会反过来关心我。
当我遇到困扰的时候,她会很平静地把她的坚持、她的“再试一试,妈妈别放弃”这样的想法传递给我。
这种生命力,不是在压迫中逼出来的,而是在安全感和从容中生长出来的。
![]()
我一直相信《道德经》里的那句话:“无为而无不为。”
就是你看起来什么都没做,但其实你处于一个无所不能的状态,因为你没有对自我的执念,没有「我一定要怎样」的焦虑。
这让我想起之前接触过的一些孩子。
很多从大城市来的小朋友,就像一直生活在钢筋水泥里--从一个盒子移动到另一个盒子,所有的盒子把你框住,你觉得个体是很微小、很渺小的。
但在大自然里,虽然人依然渺小,但你会觉得自己是宽阔的、有韧性的,你可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导者。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决定推出0.5国际课程衔接班的时候,我想的不仅仅是「帮孩子补英语」那么简单。
![]()
从「做题家」到「问问题的人」
先解释一下什么是0.5国际课程衔接班。
这个项目是面向初三在读生开设的国际高中预备课程,旨在帮助高中阶段确定选择国际升学赛道的学生提前半年加强对国际课程的认知和了解,熟悉国际课程教学特点,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等。
对于担心初中转轨后不适应国际教育的家庭来说,0.5国际课程衔接班让孩子从初三下学期开启全英文浸润学习,提前适应英文教学环境,并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轻松衔接国际高中。
![]()
![]()
但这半年,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地「补课」,而是完成一次思维方式的质变。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妈妈让10岁的小孩做高考英语试卷,得了接近满分,底下一片点赞。
我当时的第一想法是:我们还是停留在对「既定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探索上。
但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什么?
最近有档节目很火,叫《荒野求生》。那些人根本不知道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这时候只有找出「对的问题」,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
素质教育应该是像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AP也好,A Level也好,IB也好,这些国际课程的共同特性是--
不会给学生既定的问题和答案。
我们常说的博雅教育,其实就是培养自由的人。我们要培养真正思想自由、能够问出合理问题、并提出多种可行性答案的人。
所以0.5国际课程衔接班这半年最大的任务,不是教几本书、几门课,而是通过哈罗海口这个「实验室」,让孩子的思维发生质的转变--
从寻找答案,变为能够提出问题。
很多家长问我:Tina校长,你做升学这么多年,那些申请结果好的孩子,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我说出来可能会让很多家长伤心,但这是真话:完全不是靠拼命刷题、参加各种竞赛实现的。
世界顶尖名校现在的要求,正在逐渐趋同。他们要的是「既能又能还能」--这不是要你忙乱,而是要你有极强的时间管理能力和优先级排序能力。
我之前有个学生,被纽约大学商学院录取。不是因为他成绩多好,而是因为他持续几年做了一件事:帮助西安提交了一个保护汉长城的计划和方案。
西安有唐长城,大家都知道。但他说,我们忘记了西安也有汉长城,我要让这段历史不被埋没在风沙里。
![]()
*西安汉长城
他每周末都泡在那个地方,研究怎么修补、怎么宣传、怎么让更多人知道。
纽约大学商学院看中的,就是他的持之以恒和独特视角。
这让我想起圣经里的故事--大卫与歌利亚(David and Goliath)。
大卫是个牧羊的小男孩,怎么能帮自己的国家打败巨人歌利亚?他用的是一个投石器,很简单的、平时打狼用的工具。
他的身材和力量跟巨人悬殊很大,但他想到的是:怎样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我的优势?
卢浮宫有一幅卡拉瓦乔的画,就是大卫拿着巨人的头--一个以小胜大的成功。
![]()
所以,升学中最关键的,是发现孩子的优点,让这个优点无限放大。
![]()
一所有温度和记忆的学校
最后,我想讲一个让我很感动的故事。
我们学校有一位外籍老师Angus Moore,为学校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年早些时候,他突发脑瘤去世了,才40多岁。
我们专门设立了Angus Moore Award(安格斯·摩尔纪念奖)。今年7月首次颁奖的时候,我们把Angus的父母从澳大利亚接过来,给获奖的孩子颁奖。
![]()
我想说的是,一个有记忆、有温度的学校,才能孕育出更有温暖、更能回馈社会的学子。
让我们很惊喜的是,我们的很多孩子都会关心同伴。因为我们给他的爱和关注足够多了,他可以输出了,去关心他的同伴、父母、老师。
但同时,他们有边界感、有自制力,不是完全牺牲自己。
这种平衡,是我认为最好的状态。
但我必须强调一点:这种温度,不是以牺牲学术严谨为代价的。
哈罗海口是基于Academic Rigor(学术严格要求)基础上生长出来的温度,而不是「只要温度」。
我们每年要接受香港和英国哈罗的两次严格年检,从领导力、课程建设、学生精神状态、寄宿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审查。
![]()
*英国哈罗公学校长到访哈罗海口
在质量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温暖,才是最稳妥的、最能滋养人心的。
在这个AI即将取代上亿个工作岗位的时代,在这个所有人都在焦虑「孩子会不会被淘汰」的时代,我想说:
真正的教育,不是给孩子设定一个终点,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在迷雾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而哈罗海口,就是我们搭建的这样一艘船--
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在安全感中生长出韧性,在从容中学会提出问题,在温暖中获得向前的力量。
欢迎你来这个岛上,和我们一起,做教育的长期主义者。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