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资本市场目光聚焦于*ST长药(300391)——这家曾在医药行业崭露头角的企业,正深陷财务造假与经营绝境的双重泥潭。
*ST长药最新公告显示,公司于11月7日收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因公司涉嫌定期报告等财务数据虚假记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
![]()
*ST长药表示,若后续经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认定的事实,触及《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规定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公司股票将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精心编织的数字游戏与系统性舞弊
*ST长药的财务造假并非孤立的会计差错,而是一套涉及多环节、跨年度的系统性舞弊操作。2025年11月7日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告明确指出,公司涉嫌在定期报告中存在“财务数据虚假记载”,核心手段集中于虚构交易链条与操纵收入确认两大领域。
回溯公司过往财务调整记录,2025年8月的一次会计处理变更已埋下伏笔——公司将收入确认方法从“总额法”转为“净额法”,直接导致营收调减4579.57万元。这一调整看似合规的会计政策变更,实则暴露了其长期以来通过“虚增交易规模”粉饰营收的操作。据业内会计专家分析,“总额法”下企业可将上下游关联交易全额计入营收,而“净额法”仅能以佣金或差价确认收入,*ST长药此前长期采用总额法,极可能通过构建“空转贸易”,与关联方或合作方虚构采购、销售合同,将营收规模人为放大。
进一步梳理公司公开信息发现,其虚构交易的操作具备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在每年年报披露前3个月,公司会集中新增多家“神秘供应商”与“客户”,这些企业多为成立时间短、注册资本低的小微企业,且注册地址常与ST长药子公司或关联方重合。例如,2023年新增的5家核心客户中,有3家的法定代表人曾在ST长药子公司任职;2024年采购额排名前10的供应商中,6家成立时间不足1年,且次年便因“经营异常”被列入企业信用黑名单。这些异常迹象表明,*ST长药通过控制“壳公司”,构建了自买自卖的虚假交易闭环,以此掩盖真实经营的颓势。
除虚构交易外,*ST长药还涉嫌通过“提前确认收入”“跨期结转成本”等方式操纵利润。2022-2024年,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从5.2次骤降至1.1次,远低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3.8次,大量营收以应收账款形式挂账,且账龄超过3年的应收账款占比从2022年的15%升至2024年的48%。与此同时,公司存货周转天数从87天延长至215天,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例却始终维持在5%以下,显著低于同行12%-15%的平均水平。这种“高应收账款+低存货跌价”的组合,侧面印证了公司通过延迟确认坏账损失、少提存货跌价准备,人为虚增当期利润的可能性。
从业绩下滑到经营全面失控
2022-2024年,*ST长药营收从16.15亿元暴跌至1.12亿元,三年降幅超90%;归母净利润从-0.23亿元(小幅亏损)扩大至-6.28亿元,累计亏损超14亿元;2024年末归母净资产首次击穿负值线,为-4.33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进一步降至-6.43亿元。
这种“断崖式下跌”是源于*ST长药核心业务持续萎缩、成本费用失控的必然结果。从业务结构来看,*ST长药的主营业务分为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及制剂三大板块。2022年,三大板块营收占比分别为58%、32%、10%;到2024年,化学原料药营收从9.37亿元降至0.45亿元,降幅达95%,医药中间体营收从5.17亿元降至0.58亿元,降幅超88%,仅制剂业务因少量政府订单维持0.09亿元营收。与此同时,公司成本费用控制完全失控。2024年,销售费用率从2022年的18%飙升至45%,管理费用率从12%升至38%,财务费用率因债务逾期产生的罚息从5%升至22%。“三费”高企与营收暴跌形成恶性循环,经营造血能力已完全丧失。
财务数据的恶化进一步引发了债务与法律危机的连锁反应,*ST长药的资金链已彻底断裂。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有息负债规模达11亿元,其中3.9亿元已逾期,涉及12家银行及2家融资租赁公司。逾期债务不仅导致公司需支付高额罚息(年化利率高达18%-24%),还触发了交叉违约条款——多家银行宣布提前收回剩余贷款,使公司短期偿债压力陡增。
更严峻的是,ST长药核心子公司长江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长江星”)因欠缴税款1.2亿元,被税务部门列为“重大税收违法失信主体”,其银行账户、土地房产等核心资产已被查封。长江星作为ST长药化学原料药业务的主要载体,2022年贡献了62%的营收,其停产直接导致公司原料药业务“断供”,客户订单大量流失。此外,长江星还涉及37起民间借贷纠纷,涉案金额2.8亿元,部分债权人已向法院申请对其进行破产清算,若长江星进入破产程序,*ST长药将失去最后一块“业务拼图”。
法律层面,*ST长药已陷入“诉讼围城”。截至2025年11月,公司及子公司涉及的诉讼/仲裁案件达140起,涉案金额合计18.8亿元,占公司净资产绝对值(6.43亿元)的292%。更为严重的是,公司161个银行账户中,有109个被冻结,冻结账户占比达67.7%,可用资金不足500万元,连基本的员工工资、水电费都难以支付。同时,公司持有的5家子公司股权、3处生产厂房及12台核心设备已被法院查封,生产经营陷入全面停滞。
内控失效则加剧了危机的蔓延。曾任*ST长药总经理的罗明,利用职务便利控制关联企业,违规占用公司资金1.8亿元,占公司当前净资产绝对值的28%,且资金用途不明,部分资金可能已通过“体外循环”流入个人腰包。此外,公司控股孙公司未经董事会审议,擅自为关联方提供809万元担保,担保到期后关联方无力偿还,孙公司被列为共同被告,需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更严重的是,公司对25起涉案金额超1000万元的重大诉讼未及时披露,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进一步损害了投资者知情权与市场信任。
ST长药的衰败轨迹不仅折射出部分上市公司内控失效的积弊,更给投资者、市场监管及行业发展敲响了警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