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陈海娟同练朗诵有感:用声音传递律所三十年深情
发现专业之外的魅力,收获声音里的情谊
今日下午,我与同事陈海娟一同排练了为律师事务所三十年庆典准备的诗歌《致凌云永然:三十年的灯盏与星光》。当陈海娟开口朗诵第一句“三十年的时光,积淀成案卷里浅斑橙黄”时,我立刻被她那饱满而深情的声线所震撼。
平日里并肩工作的同事,原来在朗诵领域有着如此深厚的功力。她不仅将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艺术,更让每个字都充满了画面感,使我仿佛亲眼见证了律所三十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
![]()
初试朗诵,显露不足
当我尝试朗诵时,本以为只需清晰读完全文即可。然而刚一开口,陈海娟便听出了我的问题。她指出我存在“挤嗓发声”的情况,表现为发音时过度收紧喉部肌肉,挤压声带,导致声音尖细、刺耳,缺乏共鸣感。这不仅影响声音的美感,长时间如此还可能造成声带疲劳。
![]()
我试着朗诵诗歌中“敬这三十年风雨,敬每双并肩的臂膀”这句充满力量的句子,却因发声方式不当,无法传递出应有的厚重感。陈海娟立即喊停,并示范了正确的方式。她解释道,饱满的声音需要依靠深沉的呼吸支持,而非单纯依靠喉部用力。
专业指导,指点迷津
陈海娟不仅指出问题,还分享了具体的改进方法。她强调朗诵的核心在于“通过声音和语言的艺术处理,将文本的内涵和情感传递给听众”,而非依靠夸张的肢体表演。这让我意识到,我之前过于注重表面的语调变化,却忽略了情感的真实传递。
![]()
她还分享了她的老师教授的朗诵心得:“好听抓元音;色彩(有味)抓形容(词)轻重红黑长短;达意抓重音。” 这些简洁而实用的技巧,为我打开了朗诵艺术的大门。
针对诗歌中不同情感基调的段落,陈海娟给出了具体指导。例如,在朗诵“七月的风托起所徽,像托起初升的太阳”这样富有画面感的句子时,声音应当明亮而柔和;而在表达“从穿西装的战士,到携法律的信使奔忙”这种厚重感时,声音则需要更加沉稳有力。
![]()
发现差距,决心精进
通过这次排练,我深刻认识到朗诵是一门需要精心打磨的艺术。它不仅要求发音准确,更需要理解文本背后的情感,并通过恰当的声音技巧将其表达出来。
我们律所真是藏龙卧虎,像陈海娟这样在专业领域之外还有深厚造诣的同事不在少数。这次合作排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声音艺术的魅力,也让我更加敬佩同事的多才多艺。
勤加练习,不负期望
距离庆典只剩不多时间,我决心按照陈海娟的指导,每天抽出时间专门练习。特别是针对诗歌中那些需要特殊处理的段落,如“今天的庆典,烛火映着每张脸庞,三十年的灯盏,一直在法治路上闪亮”这样的重点句,我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找到最适合的表达方式。
我相信,通过持续练习,我能够在庆典上展现出最好的状态,与陈海娟一起为我们律师事务所三十周年献上一场深情的朗诵。
这次经历也让我想到,职场中的同事关系不仅仅是工作上的合作,更可以成为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感谢陈海娟的悉心指导,也感谢律所提供这样一个让我们展示多元才华的机会。
明天的练习,我会更加努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