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2025海上风电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暨大连新能源产业发展交流大会在辽宁省大连市闭幕。
![]()
▲2025海上风电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暨大连新能源产业发展交流大会现场 摄影:雷海超
来自相关部委、地方政府、中央企业、主流媒体、科研院校、行业协会和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的5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海上风电现代产业链联盟宣告成立,《海上风电技术攻关清单》发布,多项战略合作协议集中签约……海上风电产业全链条协同、系统化推进格局凸显。
深秋的海岸风和日丽,它所映照的海上风电产业格局机遇与挑战相互交织。近看是我国居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首位、累计装机占全球一半的规模优势,远眺是深远海待开发、关键技术待突破的挑战;短期内有一体化的需求,向远走有协同共生的图景。
此刻,产业的共识尤为重要。大会恰逢其时,亟需探索出全链协同、技术攻关、远海布局、融合创新的共链之路。
一个大写的“融”字,在深蓝海域间愈加鲜明。
![]()
▲2025海上风电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暨大连新能源产业发展交流大会现场 摄影:雷海超
产业共链之“基”,何以坚实?
回望“十三五”,当我国东北地区启步“向海追风”时,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尚未破千万千瓦。
奋进“十四五”,今年上半年,我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4420万千瓦,占全球海上风电总装机量的一半以上。
迈向“十五五”,日前在2025北京风能展上发布的《风能北京宣言2.0》提出,“十五五”期间,我国海上风电年新增装机1500万千瓦。预计到“十五五”末,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将超亿千瓦。
三个五年规划所折射的,不仅仅是装机量级的跨越。截至目前,我国风电机组产能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已形成完整的海上风电产业链,涵盖从上游的钢铁、高端材料、精密制造到下游的海洋牧场、能源存储,以及人工智能、海洋工程、金融租赁等服务业。
海上风电为何增速迅猛?
与会专家认为,海上风电既是经济蓬勃的“蓝色引擎”,也是经略海洋的重要抓手,这与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供需两端都相适配。
“海上风电产业链条长、覆盖范围广、带动能力强,是推动海洋经济崛起,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中国工程院院士汤广福说。
然而,海上风电产业仍面临技术攻关难度大、初始投资高、度电成本偏高、运维保障复杂等挑战,现有装备能力在应对极端海况和深水区域也存在局限。
“国务院国资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起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目的就是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筑牢我国产业体系的安全与韧性根基。”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庄树新点出“题眼”。
共链之要在“共”,难点亦在“共”。想实现链端精准发力、链上深度协同,从哪里着手?
来看一张清单。
大会发布的《2025年度海上风电技术攻关清单》,梳理出了当前制约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的若干关键问题,涵盖风机研发、并网送出、施工运维、融合应用等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的多个方面。
据记者观察,清单包含16项攻关项目,多为中国海域“体质”量身打造,包含覆盖和适应中国海域的风电机组标准设计模型、定制化的台风灾害预报预警模型等,进一步提升海缆的经济性和可靠性,为深远海、大容量海上风电直流送出工程提供解决方案。
破解产业链薄弱环节的过程,也是塑造长板、形成新优势的过程。
以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攻关项目为例,叶片要定制研发超长轻质型材料,轴承要突破大承载力的技术瓶颈,基础要优化成更加稳固的支撑结构,安装船则需要提升吊装“巨无霸”风机的能力……依靠产业链协同创新,海上风电迈入“20兆瓦+”时代。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韩恩厚介绍了其团队将纳米材料应用于机组涂料的研究成果,特点之一是可提高风机塔筒等设备的耐腐蚀性。据了解,该技术已在三峡集团部分在建项目中应用。
数据显示,我国海上风电产业链已培育的“小巨人”企业,广泛覆盖海缆、叶片、机组、变电站、并网系统等细分领域。
为锻造一条完备、成熟且坚韧的现代化产业链,大会发起成立海上风电现代产业链联盟。
“联盟涵盖26家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在辽宁、江苏、福建、广西等地推进先进技术国产化。”三峡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刘伟平表示。
蓝海捕风之“远”,挑战在哪?
“随着沿海经济活动的持续活跃和用海需求的不断增长,近海资源日益紧张,难以满足海上风电发展的需求。”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何广顺表示,要优化国土资源空间利用,推动海上风电向深远海拓展。
从近海到深远海,与其说是“跬步积累”,更像是“纵身一跃”。
近海水深不足50米,海况平缓;深远海水深超过50米,海底多为硬岩或松散砂层,台风巨浪等极端海况频发。
“十四五”期间,我国已经开始向深远海探索,机组大型化、柔性直流送出技术、漂浮式风机基础试点示范等都在为深远海风电开发探路。
会上,三峡上海院总工程师林毅峰回顾了我国六台漂浮式风机“投石问海”的征程。
![]()
▲2024年6月24日,三峡集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完成的“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图为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三峡引领号”。资料图片
具体来看,“三峡引领号”创新高精度吸力锚,“海装扶摇号”优化半潜式平台设计;“海油观澜号”采用张紧式系泊系统牵制平台;“国能共享号”创新“风电+养殖”一体化发展模式;“明阳天成号”首创双风轮“V”型布局提升发电效率;“三峡领航号”以高韧性设计抵御台风巨浪侵袭……
从六台风机的“点上突破”看向深远海全局,还有更多挑战——
机组研发上,柔性叶片等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需发力;并网输电上,柔性直流等送电技术需提升;建设安装上,适配恶劣海况的施工技术装备要升级;运行维护方面,智能化精准功率预测等核心能力要强化;融合发展方面,融合应用装备成本要通过技术创新破解。
向海洋要新质生产力,要有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配,将创新潜能有效释放出来。
“要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益分配机制,形成技术共享的良性循环。”汤广福说。
海洋经济之“融”,怎么落地?
2024年12月30日,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海上风电项目用海管理的通知》,鼓励新增海上风电项目采用“风电+”的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实现“一海多用”。
“要科学制定‘十五五’海上风电发展目标与技术路线,推动海上风电与海洋油气等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海域综合利用效率。”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强调。
通过“海上风电+”模式创新,带动海洋牧场、海上光伏等海洋新兴产业协同共进,持续提高用海效率,已成为与会代表的共识。
据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新伟介绍,辽宁省风电应用场景丰富,要推动绿电新能源示范项目建设,推动绿电直连模式,积极推动新能源电池车的规模化应用,推动大连建设东北亚绿色中心,把更多绿色能源变成宝贵资源,为新能源开发利用拓展多元场景。
![]()
▲山东省昌邑市海洋牧场与三峡300兆瓦海上风电融合试验示范项目(三峡能源供图)
“风电+海洋产业”勾勒新图景。山东、广东等地积极探索“风电+海洋牧场”模式。在风机基础周边设置人工鱼礁、发展深海养殖,实现海上风电与渔业生产的相互融合。
海洋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竞技场。如何通过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实现涉海资源高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持续生成海洋经济新动能?
就在去年,由三峡集团主导建设的REDaaS平台(长江流域数据要素流通平台及可再生能源行业数据服务平台),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风光领域数据互通,搭建起可再生能源可信数据空间。此外,针对风电光伏的间歇性、波动性短板,精准的功率预测变得至关重要。三峡江苏毛竹沙海上风电场率先落地功率预测算法优选应用,有效破解电网稳定难题。
“三峡集团充分发挥主体支撑和融通带动作用,深入实施海上风电引领者战略,推动海上风电规模开发、协同创新、集群发展,以自身高质量发展促进海上风电产业转型升级。”刘伟平说。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海上风电产业之所以能实现迅猛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产业链各环节深度协同、齐步前进。大会上成立的海上风电现代产业链联盟,正是要进一步凝聚力量,构建起全链协同、合作共赢的组织新机制。
这条共链之路所折射的,正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新格局。
(中国三峡集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