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故宫博物院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资深委员、故宫学研究院古陶瓷研究所名誉所长耿宝昌先生于2025年11月10日6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耿宝昌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定于11月16日(星期日)上午9点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
据澎湃新闻报道,耿宝昌是被文博界誉为“人间国宝”、“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的泰斗级人物。多位文博界专家接受采访时表示,耿宝昌先生的辞世是中国文博界的巨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学术遗产、鉴定理念和敬业精神,将继续照亮后来者的道路。
知名古陶瓷专家、上海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克伦11月10日晚间对《艺术澎湃》说:“耿老103岁去世,算是比较高寿,但还是很悲痛!我和耿老很熟悉,他是我的老师,他主要的贡献是在古陶瓷鉴定方面,尤其是明清瓷器的鉴定,他陶瓷方面出的书并不多,主要是实践经验方面。几年前我到北京去看他,当时他好像刚刚摔过,行动不太方便,但他的思路还是非常清晰。老先生为人非常和气,从来不端架子。他什么事情不争,看得比较开。耿老的辞世,是中国文博界的巨大损失!”
![]()
耿宝昌先生“耿老的《明清陶瓷鉴定》是我们求学时必看的,影响很大。”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执行馆长李仲谋对澎湃新闻说,“耿宝昌先生一直是我十分景仰的学界前辈,他是古陶瓷研究的一个时代标志。最后见他是两三年前,在养老院,当时他精神很好,聊了不少陶瓷的事。我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时与老人家也有过不少交集,因为他九十多岁还继续上班,他的办公室也不大,当时看看他,聊聊天,受益极多。他有一个特点,即使年轻时经手的陶瓷,细节记得也很清楚,前年交大博物馆办了一个瓷器方面的展,他当时还写了一首诗。耿先生的为人处世更是我们学习的标杆,对每个人都很客气和蔼,对年轻人从无居高临下的态度,而是平等对待,关爱有加。他与世无争,对个人待遇从不计较,有容人海量。每次听他讲话,他都是轻声细语,娓娓道来,把自己宝贵的知识经验融入到看似不经意的聊天中。他的记忆力是惊人的,我们年轻人也比不上这位百岁老人。他对所经手过眼的陶瓷文物过目不忘,至今如数家珍。他就是一位天然的文物鉴定家。耿先生的大师风范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刘朝晖说:“耿宝昌先生是文博界备受敬重的文物大家,他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古陶瓷鉴定知识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明清瓷器鉴定》这部重要著作,已成为古陶瓷鉴定与研究必读的经典之作。”
从学徒到大师的故宫情缘
耿宝昌先生1922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辛集(束鹿)。1936年,年仅14岁的他进入北京“敦华斋”做学徒,师从著名瓷器专家孙瀛洲先生。
在十年的学徒生涯中,他练就了古瓷鉴定的基本功,也培养了对中国古陶瓷的深厚感情。
1946年,出师后的耿宝昌开设了自己的古玩铺“振华斋”。十年后,1956年,经师父孙瀛洲推荐,他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开始了与故宫长达近70年的不解之缘。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为了加强故宫的文物研究工作,广泛从社会上招募文物人才,耿宝昌就在那时与师父孙瀛洲一同进入了故宫。
![]()
耿宝昌先生学术贡献与“型纹釉款”四字真言
在学术研究方面,耿宝昌先生撰写的《明清瓷器鉴定》为国内首部古陶瓷研究鉴定学论著,成为古陶瓷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他提出的“型、纹、釉、款”瓷器鉴定四字要诀,被业内奉为“四字真言”,成为艺术市场中陶瓷鉴定与鉴赏的重要标准。
在耿宝昌先生看来,明清瓷器的各类器型多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各朝当时的生活习俗、审美标准、社会风貌和技术条件。他强调在鉴别中要重视对时代风貌的研究,并对不同的风格进行详细了解,分析对比。对于纹饰,他认为明清不同时期的瓷器纹饰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不同的风格特点,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需要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他工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
他就胎釉的鉴别指出:“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是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是断代和鉴别中很重要的”。
慧眼识宝与水下考古发起
耿宝昌先生以其超凡的眼力在文博界享有盛誉。他曾在采访中幽默地说:“他们说我是什么‘人间国宝’,那是吹牛!反正吹牛不要钱!”
尽管年事已高,他的视力一直不错,这双“火眼金睛”为国家鉴定了数万件一级文物。在他的鉴定生涯中,1994年从香港拍卖会上以110万人民币竞得的成化罐尤为令人称道。
这个通高31厘米的成化罐是现存少有的大件器物,目前全世界仅存4只,而故宫的这件是唯一带盖的最完整的成化罐,如今其身价已涨至2千万人民币。
耿宝昌先生还与冯先铭先生同为中国水下考古的发起人,对丝绸之路作了详尽考察,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捐物无悔与桃李满天下
1986年,耿宝昌先生将个人收藏的瓷器、铜器等文物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他在国内外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担任教职,包括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博士生导师等,为文博领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自1973年起,他多次出国赴法国、加拿大、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进行考察、鉴定和学术交流,为中国古陶瓷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传统文人的品格与情怀
在所有的中国瓷器中,虽然近年有元青花和明斗彩的火爆,但他言谈中最喜欢的是宋代的素色瓷,尤其是天青色的钧窑,认为“非常地雅致”。
从1936年第一次参观故宫,到1956年正式进入故宫工作,再到2025年逝世,耿宝昌先生与故宫的渊源长达近90年。他见证了故宫从“非常残破,到处是草和垃圾”到今日焕发新颜的历程,也见证了中国古陶瓷研究从起步到繁荣的发展。
相关文博界人士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耿宝昌先生的逝世是中国文博界的巨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学术遗产、鉴定理念和敬业精神,将继续照亮后来者的道路。
正如他所期望的——中国将有更多“德智兼备的陶瓷学术专家”继承和发展古陶瓷研究事业。
![]()
编 辑 | 杨秋煜
来源 | 故宫博物院 澎湃新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