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 我是「行者马生」
在此相逢,是尝试改变的明证
让我们并肩同行,去努力过好这一生
全文共 2478 字,读完约需 5 分钟。
有位妈妈跟我说:“每天都告诉自己要有耐心,可是陪孩子写作业十分钟,我就开始烦。明明知道不能吼,可还是忍不住。”
然后她很沮丧地补了一句:“我是不是太没毅力了?”
其实,这不是毅力的问题,是情绪与价值观的冲突在消耗你。
我们常以为教育的难,在于“能不能坚持”,但真相是:你不喜欢的那件事,根本坚持不久。
你不喜欢那种“被迫温柔”的状态,不喜欢每天被拉入拉锯的对抗,更不喜欢自己变得像个随时要爆炸的计时炸弹。
因为人不是靠意志活着的,而是靠意义支撑的。
当一个人长期被迫去做“违背自我感受”的事,坚持就成了内耗。
01为什么“越坚持越崩溃”?
我们从小被灌输一个信念:“坚持就是胜利。”
于是教育孩子,也变成了一场“忍耐的马拉松”——忍脾气、忍情绪、忍孩子的不听话。
可心理学告诉我们:当行为与内在动机不一致时,人的意志是无法长期维系的。
比如——
你每天陪孩子学习,不是出于好奇、理解,而是出于焦虑,怕ta落后;
你要求孩子读书,不是因为热爱知识,而是因为害怕比较;
你努力保持耐心,不是想成为更温和的家长,而是怕被评价为“不合格”。
当“怕”成为行为的底层驱动力时,“坚持”就不再是成长的力量,而是焦虑的代名词。
你越坚持,越耗尽自己。
你以为自己在教育孩子,其实你在安抚自己的恐惧。
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心里根本不想做。
如果一件事需要不断靠意志力硬撑,需要你长期勉强自己才能继续,说明它本身就有问题。
真正的热爱,从来不需要“坚持”。
真正的持久动力,从来不靠意志力硬撑,而是来自内心的向往和喜爱。
当家长的“坚持”来自恐惧而非热爱,它一定会以崩溃告终。
想想那些让我们成年人也能乐在其中的事——无论是追一部剧,还是一个爱好。
我们需要“坚持”吗?不,我们是渴望继续。
对孩子而言,同样如此。
02 教育不是靠“逼自己”,而是靠“理解自己”
你不是坚持不下去,而是还没找到喜欢的方式。
真正有持续力的教育,不靠咬牙坚持,靠的是心理一致性。
这是一种“内在动机对齐”的状态——你做的事,和你相信的意义,是同一个方向。
只有这样,人才能在行动中获得内在能量,而不是被消耗。
这也是家长教育中最容易缺失的部分——我们太关注“做什么”,而忽略了“为什么做”。
可以从三个层面看:
(1)动机层:你是为了谁在坚持?
你真的在“为孩子好”吗?还是在为缓解自己的焦虑?
当你拼命逼孩子多学一点时,其实你心里在说:“我害怕你将来输。”
这种出发点,决定了你永远无法轻松。
当坚持的起点是焦虑,你就永远走不出循环。
问问自己:“如果我不再害怕孩子落后,我还会用现在的方式教育ta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说明——你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安抚恐惧。
(2)情绪层:你喜欢你在教育时的那个自己吗?
很多家长说:“我真的不喜欢现在的自己。”
明明想成为温柔的妈妈,却总是吼;
明明想陪伴孩子,却总觉得焦躁;
明明希望家庭温暖,却总是弥漫火药味。
我们常说“孩子需要被理解”,但更前面一步是:家长也需要喜欢自己教育时的状态。
教育的可持续性,取决于你是否喜欢那个教育中的自己。
如果教育让你持续焦虑、暴躁、失控,那不是坚持的问题,而是方式错了。
“喜欢自己”不是自恋,而是一种心理契约,它意味着:我认可我正在努力的方式。
当你开始喜欢教育时的自己,你才能在教育中“呼吸得更顺”。
(3)价值层:你相信什么才是成长?
你相信“努力才有价值”,还是相信“理解才能生长”?
前一种价值观,会让你不断推孩子前进,后一种价值观,会让你愿意等待ta成熟。
很多家长觉得“我不能放松,一放松孩子就完了”。
但成长并不是“非推即放”,真正的成长,是在理解中的前行。
坚持什么,本质上取决于你信仰什么。
03 到“靠内在驱动”的三个关键转变
如果“坚持”真的有意义,那它的前提应该是——你喜欢你在坚持的过程。
下面这三个转变,能让“坚持”从消耗变为滋养:
① 从“我要坚持管ta” → “我想了解ta”
当你用“理解”取代“管理”,教育会发生质变。
很多父母以为“坚持陪孩子写作业”是责任,其实那往往变成了情绪地雷场。
你可以试着每天花五分钟,不谈学习,只聊ta今天的一件小开心。
不纠正,不评判,只倾听。
你会发现,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ta自然愿意与你合作。
当你以探索的姿态靠近孩子,教育会变得有趣,好奇比忍耐更持久。
② 从“我得压住情绪” → “我先看见情绪”
情绪不是敌人,而是信号,“压抑”从来不是“情绪管理”。
心理学认为:情绪被看见,才能被整合。
当你想发火时,不要急着压抑,可以默默问自己一句:“我现在在怕什么?”
通常,你不是在怕孩子不好好学,而是怕自己没做好家长。
当你看见这层恐惧,你就有能力停下来。
你可以告诉自己:“我不是坏家长,我只是此刻焦虑。”
这句话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疗愈。
孩子需要的是“稳定的父母”,而不是“永远不发火的父母”。
而稳定的来源,不是压抑情绪,而是看见情绪。
③ 从“我得把教育做完” → “我在和孩子共同成长”
教育不是任务,而是一段关系。
我们太容易把教育当成“成果项目”——今天改作业,明天学英语,后天写作文。
可如果你始终在赶进度,你就看不到成长的纹理。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让彼此都变得更成熟。
当你开始以“成长者”的姿态陪伴孩子,你就会发现:
孩子的每个问题,其实都在提醒你——“你准备好成为更稳定、更柔软的父母了吗?”
当你把“陪孩子成长”变成“我也在修炼自己”,坚持就从“要做的事”,变成“想做的事”。
这种坚持,才有可持续的力量。
真正的坚持,不是克服厌恶,而是找到热爱。
能让人长期走下去的,不是毅力,而是心悦诚服的意义。
当家长在教育中找到一种内在的乐感——那种“我在变得更平和”“我理解得更多”的满足,教育就不再是一场消耗,而是一种修行。
不是每一次坚持都值得,但每一次觉察都在让你靠近真正的成长。
感谢与「行者马生」的遇见
育儿即是修炼,大道理别只围观,也要记得去实践
【点赞】【转发】【在看】,
让更多人了解到你的态度和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