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如何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这场论坛不容错过→

0
分享至


11月6日,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中国高等教育》杂志承办的新时代人民教育论坛(2025)高等教育平行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聚焦“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主题,会聚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高校主要负责同志以及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学者,通过主旨报告、案例分享、圆桌对话等形式,共同探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

具体内容跟小编一起来看——


开幕式与主旨报告

明方向: 把握“十五五”时期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任务

  • 以试点小切口突破人才高质量自主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大问题,推动高等教育提质升级。

  • 由政府到高校、从区域试点到全面铺开,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一条鲜明主线。

  • 重点聚焦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探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这为改革明晰了主攻方向。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周天华表示,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聚焦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坚持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以试点小切口突破人才高质量自主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大问题,推动高等教育提质升级,着力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周天华

“由政府到高校、从区域试点到全面铺开,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一条鲜明主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认为,基于这条主线,“十五五”时期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在总体上可形成“双三环”联动机制:以“大三环”机制实现高校、政府、社会三个环节相互协调、各司其职,激发各方面发展合力;以“小三环”机制实现校级、中层管理部门、专业院系三个环节相互衔接、同向发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意味着改革不再是零敲碎打、单兵突进,而是要基于高等教育体系的整体性、协同性和系统性,在办学理念、治理结构、学科布局、人才培养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层次、结构性的调整与重塑,重点聚焦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探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案例分享

探路径: 构建多元协同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范式

  • 系统构建“省级统筹、精准滴灌”的政策支撑体系、“数字赋能、智慧治理”的现代治理体系以及“部省协同、头雁领飞”的联动发展体系。

  • 加快培育战略急需人才,支持科创教育改革,探索未来高等教育新形态。

  • 实施校企研三导师联合培养,以工程化环境、实战化项目同步推进育人、科技成果转化。

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中,各地各高校纷纷结合自身定位与优势,注重系统集成、特色发展和实效提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和案例。

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前提与基础。

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程爽介绍,黑龙江省立足自身优势,系统构建了“省级统筹、精准滴灌”的政策支撑体系、“数字赋能、智慧治理”的现代治理体系以及“部省协同、头雁领飞”的联动发展体系。


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程爽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处长李惊涛表示,北京市委率先整合设立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首善之区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高位统筹综合改革试点任务。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处长李惊涛

各地各校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作为综合改革的核心,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培养和“四新”领域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了积极探索。

广东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陈东海介绍,广东省实施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长基计划”,加快培育战略急需人才,支持科创教育改革,探索未来高等教育新形态。


广东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陈东海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沈毅阐释了面向智能文明的“文明引领型”教育模式,学校正在积极探索构建“人文—科技”双螺旋式的顶尖创新人才培养范式。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沈毅

东南大学副校长金石表示,学校通过“交叉注能”“升级换代”“数智筑基”等系列工程,重构教学要素与模式,培养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


东南大学副校长金石

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综合改革落地见效的重要保障。

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何玉麒表示,陕西省在产教融合方面组建陕西创新港学院,以项目为牵引构建向前贯通高校、向后链接产业的“1+U+E”模式,绘制供需图谱,实施校企研三导师联合培养,以工程化环境、实战化项目同步推进育人、科技成果转化。


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何玉麒

汕头大学校长郝志峰分享了学校“六位一体”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涵盖新模式、新资源、新平台、新学生、新机制和新队伍,展现了体制机制创新的系统性。


汕头大学校长郝志峰

首都医科大学教务处处长张蕊杰介绍了学校设立高水平复合型医学人才班、强化双导师制和科研项目驱动等方面创新医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


首都医科大学教务处处长张蕊杰

圆桌对话

抓关键: 打造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新高地

  • 重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基础学科的基础性作用,破除以高分论英雄的倾向,为创新能力的释放扫清障碍。

  • 科学制定一体化的本研培养方案,通过模块化、分层级的课程设计,形成从通识到前沿无缝衔接的培养链条。

  • 培养拔尖人才的核心在于营造让其破土而出的“土壤”,应建立“层层关注”的长效机制与包容性评价机制,使每一次选拔都成为对多样潜能的识别。


“创新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机制”主题圆桌对话

基础研究是科学体系的源头,拔尖人才是撬动这个源头的核心支点。如何着眼于国家战略需求,创新机制,加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是论坛热议的焦点之一。论坛上,与会嘉宾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理念认知、实践路径、生态环境进行了深入讨论,围绕“怎么看”“怎么办”“如何保障”,纷纷建言献策。

创新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机制,首先源于理念的更新。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需要重新审视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认知与评价标准。南昌大学党委书记罗嗣海提出,要重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基础学科的基础性作用,重新界定合格、优秀与卓越人才的标准,破除以高分论英雄的倾向,为创新能力的释放扫清障碍。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海涛主张拓宽识别维度,超越单一的智商标准,综合考量认知、情绪、人格等多层面因素。他特别强调丰富“拔尖”的内涵,将其从自然科学拓展至人文社科、文艺乃至职业技能领域,建立“鉴定”与“欣赏”并重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包容人才成长轨迹的多样性。

在新的理念指引下,创新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在于打破学制、学科等方面存在的壁垒,实现真正的“破格”培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李建威分析了本研贯通的制度性梗阻,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案是科学制定一体化的本研培养方案,通过模块化、分层级的课程设计,形成从通识到前沿无缝衔接的培养链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李景叶则分享了相关的实践探索,通过构建本研共享的“课程池”、推行跨学科导师联合指导、将科研训练前置至低年级、建立不唯绩点的动态评价系统等举措,系统性地打破了学段、学科和评价的“三重壁垒”,为拔尖学生创造了成长的快车道。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成长发展依赖于宽松、包容、科学的生态环境。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指出,培养拔尖人才的核心在于营造让其破土而出的“土壤”,主张建立“层层关注”的长效机制与包容性评价机制,使每一次选拔都成为对多样潜能的识别。建议充分发挥高校附属学校的“大中衔接”试验田作用,为人才成长提供更加宽松和包容的环境,接纳个性化的成长轨迹与节奏。

强智能: 塑造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形态

  • 教育的重心必须从知识传授转向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模式要向师生互动、同伴协作与自主探索相结合的方向转变,教师角色应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

  • 以科学理性、开放包容、批判审思的态度面对人工智能,通过通识课程和校园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与人工智能的良性协作关系。

  • 通过环境、资源、教学、培训、评价、治理的系统性重构,打造全域智能教育新生态,为全校师生提供精准数据服务与能力支撑。


“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改革”主题圆桌对话

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正在驱动高等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发生系统性革新,成为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技术力量。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变革教育理念、重塑培养模式、赋能教育治理等展开了深入研讨。

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高等教育首先要进行理念升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志民指出,当人工智能拥有强大知识储备后,教育的重心必须从知识传授转向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模式要向师生互动、同伴协作与自主探索相结合的方向转变,教师角色应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蒋凯基于研究数据指出,高校师生应以科学理性、开放包容、批判审思的态度面对人工智能,学校要通过通识课程和校园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与人工智能的良性协作关系,完成从理念到态度的全面革新。

在实践层面,各高校正以不同路径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AI+教育”新生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王泉介绍了学校通过环境、资源、教学、培训、评价、治理的系统性重构,打造了全域智能教育新生态,为全校师生提供精准数据服务与能力支撑。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乔俊飞从宏观视角提出,高校应加强AI与前沿技术及国家产业的融合,北工大通过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等新型机构,主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催生新兴产业。

确保人工智能更好地赋能高等教育,必须加强系统性保障。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苏大鹏介绍,学校出台了《人工智能建设方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标准化智能教室和专属AI平台“外晓通”;推进评价体系改革,建立多元评价指标以减轻学生压力,为教学改革松绑。

本文 作者|统稿:《中国高等教育》杂志记者 万玉凤 王弘扬 采写: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记者 王瑶 程旭 王弘扬 黄蔚

视频制作|张雅馨

摄影|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

责任编辑|梁瑞哲

新时代人民教育论坛(20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教育报 incentive-icons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刊社运营
17837文章数 8381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