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杂志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雕塑》杂志创刊30周年庆典暨学术交流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
![]()
活动现场
庆典以《雕塑》杂志创刊30周年纪念短片《铸迹·致远》拉开帷幕,活动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雕塑》杂志副主编马文甲主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代表主办方致辞,强调了本次活动对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吴为山在视频致辞中高度评价了《雕塑》杂志在学术坚守与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贡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执行秘书长郭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栋、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原书记王少军、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石向东充分肯定了《雕塑》杂志在推动文创产业发展、服务国计民生、提升民众审美等方面的积极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主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与景德镇陶瓷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品昌通过视频寄语,期待《雕塑》杂志继续发挥其学术引领作用,持续推动中国雕塑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马斌从科技与艺术结合、共促社会文明进步的角度进行了发言。
![]()
活动现场
《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在工作汇报中回顾了杂志30载发展历程,并表示,《雕塑》杂志从1995年创刊至今,离不开各级主管部门、专家学者、艺术家和读者的支持。未来,《雕塑》杂志将继续秉持创刊初心,深耕雕塑艺术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
![]()
![]()
颁奖仪式现场
《雕塑》杂志社主编朱尚熹介绍了“《雕塑》杂志2024年度‘国之大匠成就奖’”的评选情况。颁奖环节中,吴为山、曹春生、朱炳仁、比利·李等十位代表获得“特殊贡献奖”;“2024年度奖”涵盖公共艺术、原创雕塑、泛雕塑艺术等六个类别,刘远长、郭宝寨、宋培伦等艺术家荣获“国之大匠成就奖”。
![]()
活动现场
当日下午,“新时期中国雕塑的未来走向”学术交流会举行,由《雕塑》杂志主编朱尚熹教授主持,数十位雕塑家、理论家和学者出席。
![]()
主题演讲现场
主题演讲环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董书兵以“荒野艺术计划”为例,分享大型公共艺术项目在自然语境中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以“创艺术高度,求经济深度”为题,分享其熔铜艺术的创新实践,探讨传统工艺在当代市场中的价值实现路径。
四场专题研讨涉及中国雕塑界面临的核心议题: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林主持“文化根脉与当代转换——中国雕塑的主体性构建”研讨,聚焦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主体性构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中主持“科技浪潮与语言革新——雕塑边界的拓展与重塑”研讨,探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对雕塑创作的影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陈辉主持“公共空间与社会现场——雕塑的公共性价值再审视”研讨,围绕城市化提质背景下雕塑的公共功能展开;《雕塑》杂志执行主编范海民主持“行业生态与产业基础——雕塑行业规范化与服务标准化的构建”研讨,就行业规范、知识产权保护等议题建言献策。朱尚熹总结发言,认为研讨开启了对雕塑未来的深入思考。
![]()
![]()
![]()
![]()
专题研讨现场
编辑 | 闫 君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陈 明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6年出版43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58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