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7-11最近推出了一款“日式鸡蛋沙拉三明治”,售价5.19美元,比一般同类商品贵出三成。包装上印着樱花图案,字体写着“Japanese Egg Salad Sandwich”,仿佛只要冠上“日式”二字,就能立刻显得精致可信。
![]()
然而,这款三明治既不是日本进口,也不是日本人制作。有人在社交平台晒出东京7-11的同款,只卖248日元,约合1.6美元,还能吃出松软细腻的口感。于是,网友调侃:“五美元的日式三明治?笑话吧,连吐司边都懒得去掉。”
![]()
这并非孤例。无论在欧美还是亚洲,“Japanese style”这三个词似乎自带魔力——陶瓷、甜点、护肤品、文具,只要印上“日式”标签,价格立刻能提高……
对外国消费者而言,“日式”几乎等于“讲究”“可靠”“做工细”,而这种印象并非广告虚构,而是日本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国家品牌力。
![]()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制造业迅速崛起。索尼的随身听、丰田的汽车、松下的家电,让世界第一次认识到“精密制造”的力量。从那之后,日本在全球形成了独特的信任感——它的产品或许不惊艳,但稳定、耐用、细致。这种信任跨越了时代,也超越了行业。无论是电子产品还是食物,只要冠上“Japanese”,人们就会潜意识地认为“不会出错”。这就是品牌的“信任溢价”。
![]()
但这种信任并不只来自工业。日本人把“讲究”延伸到生活每一个角落。无印良品的留白包装、资生堂的柔和配色、京都甜点的分装方式,都让“日式”成了审美与秩序的代名词。它传达出一种“安静的高级感”——不张扬、不复杂,却可靠。欧美中产阶层尤其偏爱这种风格,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克制的现代性,一种“整洁的生活理想”。消费者愿意为这种想象多付钱,因为那是一种文化心理的安全感。
![]()
然而,当“日式”被反复复制,它也在被稀释。如今的“Japanese style”不再意味着真正的日本精神,而更像是一种全球化商业语言。许多商家懂得利用这种印象,把产品包装成“看起来像日本的样子”就能卖得更贵。
![]()
美国7-11的三明治就是典型案例:味道平平,包装模仿,却靠一层樱花贴纸多收三美元。真正的“日式”,其实藏在细节中——冷藏温度的控制、吐司湿度的标准、蛋沙拉比例的平衡。这些看不见的部分,才是“日本工艺”的灵魂。“真正的‘日式’,不是印在包装上的标签,而是藏在流程与细节里的秩序。”
![]()
文化符号一旦能被定价,就会被复制。当年法国靠“浪漫”,意大利靠“手工”,日本靠“匠心”,都在国际市场获得过溢价。但这种溢价有生命周期。当太多企业开始模仿符号、而非精神时,文化的力量就会变成空壳。
![]()
事实上,中国企业在九十年代也经历过类似阶段。那时的日本品牌代表“高端”“可靠”,不少中国厂商便选择伪装成日本品牌——“樱花”“富士通”“松本”“东芝王”“东洋之花”,这些名字听起来都像日本品牌。目的只有一个:让消费者信任。甚至连广告语、包装配色都模仿日系风格,因为那意味着“更值得掏钱”。那一代的中国品牌在模仿中学习,也在学习中寻找方向。
![]()
今天,我国品牌已经走到了另一端。制造力、设计力、科技力的提升,让国产品牌开始脱离模仿,重新塑造自我形象。华为、小米、蔚来、李宁、泡泡玛特等品牌,正尝试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信任感”——不是靠贴标签,而是靠长期一致的体验。
![]()
日本品牌的启示在于:品牌溢价的根本,不是广告或噱头,而是“信任的持续性”。消费者为丰田付钱,不是因为车好看,而是因为“它不会坏”;为资生堂买单,不是因为奢华,而是因为“它一贯温和”;为无印良品买单,不是因为设计惊艳,而是因为“它让人安心”。
![]()
这就是中国品牌该学的部分——把制造力转化为信任力,把信任力升华为文化力。日本花了半个世纪才让世界相信“日式等于可靠”,而中国品牌如今正处在类似的起点。要让世界愿意为“中国式”设计多付钱,就必须先让品质与精神相互呼应。
![]()
当“日式”不再只是日本的专属,当“中式”也能代表稳定与讲究,那才是真正的文化成熟。那时的中国品牌,不再需要伪装成别人,也能自成一种世界信任。
推荐AI学日语APP:日语闪卡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