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时评
![]()
每一片“小叶子”
都有成为大树的那一天
尚青平
“生活在我眼前自行展开,我觉得我能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成为任何人。”这句话来自加拿大作家玛丽·劳森的小说《乌鸦湖》,出现在第八届进博会“小叶子之家”的留言墙上。纤细的笔迹,吐露着一位未具名的“小叶子”对辽阔世界的渴望。
因为进博会,因为“小叶子之家”,青春的渴望在奔忙的志愿脚步中叮咚作响。“希望明年能收到心仪院校的录取通知书。”成丽沙在“小叶子之家”集体生日会上和伙伴们共同许愿,并收获了成长的礼物。
进博会是一个可以许愿的地方。展商们在这里许愿,从一个小柜台到一片展区,从每届销售两集装箱货品的心愿,到每年成交上百箱的现实……随着第八届进博会落幕,他们纷纷如愿而归。
在汽车及智慧出行展区,来自华理的“小叶子”姜鸣华向游客介绍着展品的科技含量。“首发”“首展”“首秀”,是进博会的时代节奏,今年展会更多了“首创”,“中国创造”“中国标准”也渐渐占据创新“C位”。姜鸣华留下了他的愿望:“我希望成为一名既懂研发、又懂产业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一次次为访客答疑解惑的志愿服务中,“小叶子”有了更多机会,触摸科技发展的脉搏,感受全球产业升级的韵律。欣慰的是,“小叶子”手中的“中文说明书”越来越多,足以自信地展望“未来何样”的生活方式,进而发出“未来何为”的个人追问。
进博会的变化不仅在于科技的跃迁,服务创新带来的升级体验也让访客们流连忘返。在智能机器人展区,一位传统阿拉伯装束的客人刚说出几个英语单词,身边的“小叶子”马上用阿拉伯语接上了话。意外的乡音,让“宾至如归”更具象地体现。
“小语种志愿者联盟”是今年进博会志愿服务的一大亮点,由沪上9所高校的129位小语种“小叶子”创建。来自埃及的外教马晓宇老师留下了期许,“希望他们用专业能力架起中外交流的通道,为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窗。”
进博会是一面世界观察中国的大窗户,每一片“小叶子”就是一面小窗口,让世人看到中国青年的样子,或许也找到了“爱上中国”的理由。
一句“因为你的帮助,我爱上了中国”的赞美,让“小叶子”孙艺洋心生暖意。开幕前在浦东机场担任志愿者时,孙艺洋曾主动为两位南非展商解决了行李困扰,当彼此在“四叶草”再次相遇,对方送上了这句肺腑之言。
“主动观察,主动服务”是孙艺洋的志愿服务准则,也是她在进博的成长轨迹。曾经她和很多初上岗的“小叶子”一样,陷入该不该“多上一步”“多问一句”的思想纠结,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最终让他们鼓起勇气,在一次次主动服务中磨炼沟通能力,学会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渐渐变得从从容容、游刃有余。孙艺洋留下了很多“小叶子”共同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力不断提升,去帮助到更多人。”
这份在奉献中成长的信念,不以时空为限,今天我在进博服务,明天或许就会奔赴新的志愿岗位。曾经在广西支教一年的张嘉茜,也出现在了进博会的“小叶子”岗位。经过西部计划志愿者行动的沉淀,特别是临别时满屏“老师,想你了”的微信留言,让她更加确信无论在哪里做志愿者,意义都是在帮助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与西部计划志愿者搭档的“小叶子”樊宁,也决定从“四叶草”走向更远的志愿舞台,报名明年的西部计划。
进博会让这些心怀志愿服务精神的青年们有了交集,在高强度工作中抗压磨炼,在文化交流中开拓国际视野,在彼此的协作相处中结下深厚友谊……这些经历和成长,让“小叶子”带着进博印记走向更开阔的天地。就像樊宁的愿望,“我希望将进博会里的故事告诉草原的孩子们,让进博会的理念和精神走出上海。”
实现愿望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脚印。相逢时的微笑、离别时的拥抱、“被需要”时的暖意、排忧解难时的成就感,凝练成可以回味的青春记忆。一个个小愿望,也会凝聚成宏大愿景。“小叶子”的成长,汇入进博会的舞台,迈向越办越好的目标。而新的篇章,留待明年续写。
青年时评: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尚青平
见习编辑:孟祥莉
校审:沈蔚、姚佳森
终审:徐帅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