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的北京,空气清冷。
在一场名为“Experience with AI”的CEO闭门讨论现场,百余位AI创业者、科学家与投资人围坐在一起,看着一段由AI自己生成的开场视频。
环顾四周,你会发现这是一场由AI共同完成的大会:开场视频由生数科技的AI生成,配乐由suno进行AI作曲,礼物则是基金与被投企业数美万物合作的AI手办,每位CEO都收到了一个AI生成的“Q版分身”……视觉、音乐、互动、礼物、视频,每一个环节都成了AI真实落地的试验场。
在过去的一年多里,组织这场闭门会的锦秋基金,投资了50多个AI的项目。锦秋基金创始合伙人杨洁在开场演讲中说:“AI的iPhone时刻,不是要来,而是已经开始。”这句话也在场内被记录了无数次。
一个为创业者们所共识的技术判断是:AI的可用性与生产力转折点,已经到来。真正的机会已不在未来,而在当下。
一、创业机会:三个“战场”,一个历史性窗口
杨洁把当下的AI机会划为三大“战场”:应用层、算力/芯片层与机器人/具身智能。
这一划分并非“分类学”的热闹,而是投资与落地路径的现实地图:三条赛道同时加速,彼此咬合、相互增益,构成了中国创业者面前的历史性窗口。
战场一:AI应用——从“懂模型”到“更懂用户”
“模型是commodity(商品),产品不是。”杨洁在现场强调。她认为,随着token价格下降、模型能力趋同,AI的上层竞争将从“算法性能”转向“用户理解力与信任”。
![]()
她展示的两张对比图清晰表达了这一趋势:左图代表智能提升速度,右图代表在达到同样准确率下,每百万token的成本。结果是明显的——智能能力迅速提升,而智能的单位成本在急速下行。
“这意味着模型会成为基础设施,价值会让渡给产品。”她说,“真正的稀缺,在于谁能让AI更贴近用户。”
在应用端,锦秋基金已投资多家团队:
VideoTutor用一句话生成专属讲解视频,切入教育Agent赛道;
HeadAIAdsGency在广告自动化领域以多Agent架构提高投放效率;
造梦次元(想法流)打造多模态AI互动内容平台,强调AI的人格化表达;
独响则试图通过“异步交互”重构AI陪伴关系。
“现在的市场不缺能做的公司,缺的是‘只有我能做’的公司。”杨洁说。
她展示的另一组图表显示,AI应用公司达到1亿美元年收入的时间显著缩短,往往只需传统软件公司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周期。这说明,当产品定义清晰、执行力强,AI正在成为增长的放大器。
![]()
战场二:芯片与算力——在制程之外寻找突破
“推理芯片的窗口正在打开。”杨洁援引了以下数据:2025年全球AI芯片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500亿美元,到2030年有望突破5000亿。谷歌在第三季度平均每月的token调用量超过1000万亿次,9月更达到1300万亿次;OpenAI的API在10月每分钟调用量高达60亿次,字节火山引擎披露的日均调用量也达到30万亿次。
这意味着,推理侧的算力需求正在激增,并带来了三个新的机会方向:第一个是推理芯片的窗口刚打开,第二个是芯片软件算法的正向飞轮,第三个是不同的支点,有很多创新团队在用不一样的技术方案去解决问题。
![]()
战场三: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数据、资本与成本的共振
AI不只存在于屏幕内。锦秋基金认为,机器人产业正在迎来自己的“ChatGPT时刻”。
据锦秋基金统计,2025年机器人领域的融资总额将达414亿元,是2023年的五倍。数据集的爆发、资本的聚集与核心部件成本的下降,正在同时发生。
“每一个今天积累的操作场景,都是明天的操作系统。”杨洁总结说。
她认为,具身智能的拐点已经出现:数据飞轮形成,真实场景开始反哺模型训练,而“交互层”的缺位正是最值得创业者投入的空白。
![]()
二、成长公司的三个“信号”
在锦秋基金创始人杨洁看来,能够快速成长的AI公司往往具备三个共同特征。
![]()
第一,具体产品解决具体痛点。
与市场的部分观点不同,杨洁提出:
•不要害怕垂直领域。在垂直场景做到极致,就拥有定价权。
•不要害怕信息化程度低的行业。诸如医疗、法律等都已经出现Harvey这样高估值、高增长的公司。
•不要害怕套壳。Cursor虽未发明IDE,却在代码场景上做到极致,“所谓‘套壳’,只要从薄做到厚,就是壁垒。
第二,填补智能鸿沟的产品。
AI跑Benchmark的能力与现实应用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就算未来十年模型不再更新,消化现有智能能力仍需多年。
能让AI‘落地成事’、真正引导用户使用的产品,会长期有价值。
第三,执行力决定差距。
杨洁直言:“执行力是唯一被验证的成功路径。”AI放大了团队节奏差异——快的团队积累复利,慢的团队被淘汰。“识别复利方向+高效执行,是赢下未来的关键。”
杨洁总结出跨越这三大战场的通用规律:
1、找到不对称优势。应用看垂直定义,芯片看创新路径,机器人看场景深度。
2、判断好时机。“AI的智能化浪潮是一个20年周期,我们现在处在第3年——窗口刚刚打开。”
3、“真正有效的数据飞轮,必须推动收入、留存或转化率,而不是‘为了数据而数据’。”
杨洁进一步分享了锦秋在投资实践中总结的三个共同信号,这些信号往往预示着创业公司有机会高速增长。
![]()
杨洁在会上还给出三项针对2026年的趋势判断:
1.模型竞争仍将持续,应用差异化回归产品层面。
模型间切换成本低、用户忠诚度弱,差异化将体现在产品体验、垂直场景和品牌信任。深入场景的产品公司将更具竞争优势。
2.从“个人助手”走向“AgentEconomy”。
在“Agent经济”中,AI不仅传递信息,还能调配资源、完成交易。
锦秋预计,这将孕育三个新机会:自主学习、全新基础设施以及伴随而来的信任与安全体系。
3.市场低估了AI需求。
根据锦秋引用的数据,科技巨头的资本开支预计将从2023年的2270亿美元增至2026年的5430亿美元。
“比特世界、原子世界和生物世界都在被AI重塑,而投入仍远远不够。”他们认为,这意味着算力与应用两端都存在长期红利。
![]()
![]()
![]()
三、创业投资机会的背后主线:智能的“成本革命”与结构性红利
如果说“战场”描绘了方向,那么“变量”决定了节奏。
锦秋基金合伙人臧天宇从两个变量刻画当前周期:智能的持续提升与获取智能成本的持续下降。过去18个月,智能水平与单位智能成本分别出现数量级变化——相当于一次“带宽革命”,只是把“带宽”换成了“智能”。
1)信息生产的平权化:AI成为“创意引擎”
当摄像头把记录权交到每个人手里,互联网内容爆发;当大模型把“智能”的起点交到每个个体,创作与表达迎来第二次普惠。视频生成(Vidu、Veo等)从秒级迈向分钟级,“参考式视频”强化角色一致性与镜头语言,直接进入广告、短片、微剧的工业化范畴;图像/3D模型的生产也在走同样的效率曲线。
被投公司在这些环节形成互补:数美万物的Sparc3D让3D内容生产具备产业化效率;生数科技以Vidu推动从“文/图生视频”到“参考式视频”的创作范式转变;造梦次元则在“互动内容+人格化IP”上开辟常青线,强调“AI不取代创作者,而是放大创作者”。
2)信息分发的智能化:新的入口之战
AI以Copilot/Agent的形态“常驻”于工作与生活的上下文中,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服务。入口之争由此重排:AI原生浏览器与桌面、Always-on智能硬件、可感知环境与意图的“低摩擦界面”……创业者的胜负,不再只是产品形态,而是谁能更早拿到“上下文窗口”。
3)从信息到服务:AgentEconomy的临界点
“互联网分发的是信息;未来AI分发的是服务结果。”在PokeeAICEO朱哲清看来,范式跃迁来自强化学习的第二次革命:从RLHF(人类偏好反馈)走向VerifiableRL(可验证强化学习),让智能体在规则、逻辑与环境交互中“自证”。这意味着Agent不仅能执行,还能证明自己学对了。
围绕这一趋势,工作流自动化(Refly)、通用Agent构建(Pokee)、多Agent软件工程(DeepWisdom)等方向快速升温。
臧天宇的结论直白而有效:“估值的底层函数,是复利速度×执行力;快的团队,正以指数曲线拉开差距。”
四、就业机会:一幅正在改写的“职业新地图”
产业的真实改变,最终都会显影到人的工作。锦秋CEO大会的圆桌与走访呈现出一幅动态清晰的“AI职业新地图”:在内容、工业、能源、教育等多条链路上,新角色不断涌现。
1)内容与创意:从“生成”到“共创”的人才谱系
在AI驱动的内容产业里,职业的颗粒度被细化——从Prompt工程师、AI故事导演、AI音效师,到Agent交互设计师、剧情生成策展人、AIIP运营。造梦次元的实践显示:哪怕是初中生,也能以手机为工作台,用Studio/Workflow完成“故事—音乐—视频”的整链创作。
关键不在“是否会用模型”,而在“是否懂得与AI协作”。
2)工业与具身智能:工程师的新主场
人形/移动机器人、无人机与世界模型的推进,为工程师开辟了新主场:
•力觉算法工程师:把“感觉”引入控制回路;
•遥操作训练师:以人机共演填补“从0到1”的落差;
•世界模型标注/训练工程师:为“可推演的世界”构建数据与任务。
从星尘到首形,从因克斯到流形,软硬件协同与真实场景闭环成为工程师的“第二语言”。“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车间、从科研走向产业”不再是口号,而是岗位说明书的变化。
3)AI普及后的“长尾职业”
教育、营销、能源、制造等行业,同样出现了“AI中产岗位带”:
•教育:AI导师、课程编排与数据化教研(VideoTutor);
•营销:AI投放策略与多渠道归因优化(WorkMagic、FastMoss);
•能源:家庭/园区级AI能源调度与运维(江海科技)。
一句话总结:AI不会让人失业,它会让“懂AI的人”取代“不懂AI的人”。最先“以AI为同事”的团队,最早拿到生产率红利。
五、全球视野:从硅谷到中国,站在“最优专业化区间”
锦秋基金于2024年投资了硅谷基金LeonisCapital。
LeonisCapital的合伙人JennyXiao此前曾是OpenAI的研究员。她提醒创业者警惕“高速增长的另一面”:在AI时代,从1M到1亿美金营收可能只需12–36个月,生命周期的压缩意味着“爆发”与“消失”都来得更快。
她还提出过一个“最优专业化区间”理论:不要与基础模型对抗,而要在模型之上、应用之下,用数据、行业专业性与分发渠道建立难以复刻的护城河。
这一判断,与锦秋基金对中国生态的长期观察高度一致:美国是“技术高地”,而中国兼具“场景密度+执行速度”的“落地高地”。
在这里,专业化既不是狭窄,也不是广谱,而是与模型协同、与产业耦合、与人群同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