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朋友圈的暗战:郝蕾一句话炸出三方混战
2025 年 11 月的电影圈,被一条朋友圈搅成了浑水。郝蕾在社交平台写下:“东京电影节,被几个名不经传的女性玩转了”,配图里还藏着 “老登可男可女” 的暗语。彼时白百何刚因《春树》奖项争议手撕剧组,这番话瞬间被解读为 “精准开炮”,# 郝蕾 白百何 #话题半天内冲进热搜前三。
没人料到,这场始于东京电影节的纠纷会越滚越大。此前白百何连发两条微博暗指不公:先是 “还能这么操作…” 的隐晦抗议,再是长文控诉剧组 “提前通知无需留场”,配图里的聊天记录直指 “沪圈要求把男主奖给王传君”。可郝蕾的突然入局,让舆论焦点从 “奖项黑幕” 转向了 “艺人私怨”。
更耐人寻味的是,郝蕾发文当天,《春树》豆瓣评分从 7.2 暴跌至 5.8,短评区被 “资本游戏”“戏比天大” 的吐槽刷屏。这场没有指名道姓的博弈,反倒比正面开撕更具杀伤力。
![]()
二、12 年前的旧账:白百何与高露的角色战争
郝蕾的暗讽,意外扒出了白百何更早年的 “开撕黑历史”——2011 年与高露的《家的 N 次方》换角风波。
1. 女一号之争的蝴蝶效应
当年赵宝刚筹备这部家庭伦理剧时,原定白百何出演女一号 “栗子姐”。但编剧遇凯见到高露后,当即推翻决定:“她眼里的温婉劲儿,是角色的灵魂”。最终白百何被调至女三号,饰演心机拜金的 “赵雯”,而高露凭 “栗子姐” 一角成了 “国民姐姐”。
观众的评价更具戏剧性:“白百何把赵雯演得太传神,简直是本色出演”。这种评价成了刺向白百何的第一根针,也为后续的报复埋下伏笔。
2. 颁奖礼上的 “致命一击”
2012 年某影视盛典,高露斩获 “年度最佳女新人奖”,上台领奖时特意感谢编剧 “发现自己的可能性”。台下的白百何脸色铁青,没过多久,“高露已婚生子” 的消息就传遍全网。彼时内娱对已婚女艺人并不友好,高露的影视资源瞬间缩水,从女主沦为配角,直到近年才靠《知否》等剧回暖。
如今旧事重提,有网友翻出当年的颁奖礼视频:白百何在后台接受采访时,被问及高露获奖,冷笑着回应 “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这一幕,与她如今控诉《春树》剧组 “不公” 的姿态形成刺眼对比。
![]()
三、争议漩涡里的众生相:谁在消费电影?
白百何的 “连环撕”,最终变成了无人受益的闹剧。
1. 白百何:从 “内娱活人” 到 “争议体质”
起初,不少网友力挺她 “敢说真话”,称其为 “内娱活人”。可随着高露旧怨被扒,加上 2017 年 “一指禅” 事件的反噬 —— 当年她被拍与小鲜肉泳池嬉戏,虽以 “已离婚” 公关,但卓伟直接驳斥 “未办手续”,网友吐槽其 “综艺秀恩爱,私下搞暧昧”—— 舆论彻底反转。
更致命的是,《春树》本质是以她饰演的 “春树” 为核心的电影,片名直接取自角色名。可当她忙着开撕时,观众早已忘了电影本身,只剩 “撕奖”“私怨” 的八卦讨论。
![]()
2. 王传君与郝蕾:被卷入的 “局外人”
王传君成了最大的尴尬者。他凭《春树》拿下东京电影节最佳男演员,上台时特意感谢白百何与刘丹,却被网友骂 “得了便宜还卖乖”,多年经营的 “文艺片演员” 人设濒临崩塌。评委文宴紧急澄清 “无运作”,也没能挽回口碑。
而郝蕾的暗讽,虽被解读为 “炮轰白百何”,却也引发反噬。有人翻出她早年为角色维权的经历,质疑 “同为演员,为何不能共情发声”;也有人认为她是 “看不惯行业乱象”,双方支持者在评论区吵成一团。
![]()
四、内娱困局:当撕逼盖过作品本身
这场风波撕开的,是内娱 “重流量轻创作” 的沉疴。
1. 撕逼成了 “流量密码”?
白百何并非个例。近年不少艺人靠 “开撕” 博眼球:有人撕剧组 “戏份被剪”,有人撕同行 “抢资源”,可最终能靠作品翻身的寥寥无几。业内人士透露,“撕逼话题能带来短期热度,但长期来看,只会消耗艺人的专业口碑”。
反观高露,12 年来从未回应过换角与被爆料事件,默默靠《都挺好》《赘婿》等作品站稳脚跟。两种选择,两种结局。
![]()
2. 电影节成了 “名利场玩具”?
东京电影节的争议,也让 “奖项运作” 话题被热议。从事国际影展销售的业内人士解释,评委为喜欢的作品 “争取奖项” 是常态,比如张艺谋曾提议柏林电影节颁 “双黄蛋”,但这与 “资本操控” 有本质区别。可当艺人将争议公开化,最终伤害的是电影节的公信力。
就像《春树》导演张律无奈表示的:“我们花三年打磨的作品,如今大家只关心谁得了奖,谁在吵架。”
![]()
五、结语:别让戾气吞噬创作初心
风波平息后,《春树》的排片率持续下跌,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文艺片,终究成了八卦的牺牲品。白百何的微博评论区仍充斥着 “退圈” 呼声,郝蕾删除了争议朋友圈,高露的名字再一次被卷入是非 —— 没有赢家,只有被消耗的信任与创作热情。
![]()
内娱从不缺话题,缺的是 “把作品当回事” 的定力。当年的 “栗子姐” 能成为经典,靠的是高露的演技与角色的共鸣;如今的电影想被记住,终究要靠故事与表演,而非撕逼与八卦。
就像网友说的:“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能留住人的从来不是撕逼的热闹,而是作品里的温度。” 这句话,该被所有艺人记在心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