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大爷今年六十五岁,是个地道的“海味控”。前几天儿子请他去海鲜自助餐,刚夹起一只个头肥美的生蚝,却在打开壳的一瞬间,发现里面有一堆绿绿糊糊的东西。
他皱着眉头,犹豫道:“这是不是蚝拉的屎啊?吃了会不会闹肚子?”旁边的孙子也一脸嫌弃,直嚷嚷要换一只新的。可几分钟后,隔壁桌的阿姨却一口一个生蚝吃得津津有味,似乎根本不在意那个“绿东西”。
![]()
张大爷心下疑惑:生蚝里的绿绿的,到底是不是脏东西?营养还安全吗?能不能放心吃?有人劝他不要浪费,有人说“最好别碰”,真相究竟怎样?
连许多资深吃货都分不清生蚝里的“神秘绿色物质”,究竟是天然的“营养宝藏”,还是要警惕的“健康隐患”?这事其实一直有分歧。还有传闻称:“吃错了可能要拉肚子,甚至食物中毒!”
到底是不是危言耸听?今天,咱们就把生蚝壳里的这些绿泥巴“刨根问底”。你以为的“屎”,真的只是“屎”吗?还是另有文章?
生蚝体内有块颜色深浅不一、偏青绿色甚至墨绿色的糊状物,经常被误认作“蚝屎”。实际上,这部分叫做消化腺,也称肝胰腺,是生蚝最重要的消化与营养吸收器官。
![]()
有研究显示,消化腺相当于人和哺乳类动物的“肝+胰腺”合体,富含大量微量元素、维生素和天然酶类。它不仅消化食物,还负责储存体内的铜、锌、铁等微量元素,所以呈现出明显的青绿色。
一般来说,生蚝吃进来的浮游生物,会在消化腺沉积色素,遇到藻类丰富的海域,颜色会更深。权威资料比如《中国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指南》《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等都提到:绿色消化腺是生蚝非常典型且正常的生理现象,与新鲜度无必然关系,更不是排泄物!
那么,消化腺到底安全吗?其实,如果生蚝新鲜、正规渠道采购,消化腺本身含有高、中、低三价的铜和铁元素,锌含量也高达20-120mg/100g,而且还富有B族维生素、天然酶、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脑健康非常有益。
![]()
真正风险较大的是未经净化、来源不明的生蚝,其消化腺里可能蓄积“海洋毒素”或重金属,那才是健康隐患的关键。
很多人担心:吃了生蚝的消化腺,会不会闹肚子?有没有食源性风险?根据2021年底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卫生规范》和日本厚生劳动省等机构数据,如果是合格养殖、净化后的新鲜生蚝,消化腺是完全可以安全食用的,其中肝胰腺部分每百克含蛋白质10-18g,还提供丰富矿物质。
但需要警惕的是,生蚝消化腺容易富集重金属(如镉、汞)、细菌(如弧菌)或“麻痹性贝类毒素”。
![]()
正常健康成年人间断适量食用,基本不会有健康风险;但如一次性大量食用、喜欢生蚝“全吞”、免疫力低下、孕妇、小孩等人群,务必注意来源、适量食用或煮熟后再吃。根据《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重金属污染主要与海区有关,而非消化腺本身产生。
有数据显示,净化池清洗过且已检测的生蚝,消化腺内的细菌和有毒藻类含量能下降95%以上,只要注意挑选质检合格、正规来源的壳类海鲜,大概率不会产生食源性腹泻。
此外,不少消费者以为“绿色消化腺越多的生蚝越脏”,其实恰恰相反,这类生蚝多数长势旺盛。它们摄入浮游植物多,体内的叶绿素残留较高,有研究甚至发现,消化腺还能促进肠内胆汁酸的生成,对心脑血管有益。不过,若绿色部分发黑、带有异味、口感黏糊,则要警惕是否变质。
![]()
真正威胁健康的,通常不是消化腺本身,而是“没处理好”的生蚝!
想要吃生蚝既美味又健康,只需掌握几招,绝大部分人都可以放心享用:
认准质量合格、合理净化的正规生蚝。挑选有产地溯源、快速冷链运输和第三方安全检测报告的厂家,规避污水养殖和违规捕捞。
生熟适度,特殊人群建议煮熟再食。尤其老人、孕妇、孩子、脾胃差的朋友,尽量别生吃,将生蚝充分加热,能杀灭肠道病原菌和寄生虫,提高安全系数。
观察生蚝状态,识别变质迹象。如果消化腺颜色暗绿变黑、发出特殊腐臭或黏液泛多,要果断弃用,避免误食。
![]()
科学适量,控制摄入频率。健康成年人每周适宜吃生蚝不超过150-200克(带壳约2-4只),饮食均衡、适度多样,避免因摄入过量引起微量元素紊乱。
及时清理和冷藏,杜绝二次污染。生蚝开壳后建议1小时内食用完毕,未食用部分应低温密封保存,不能久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