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因文明而绚丽,生活因文明而美好。走在街头巷尾,总能与文明“不期而遇”——早晚高峰,车辆通行有序;餐厅食堂,光盘行动蔚然成风;社区楼栋,志愿者们邻里守望,用真情书写大爱篇章;曾经狭窄昏暗的背街小巷,升级成了网红打卡胜地;口袋公园里,孩童嬉笑奔跑……今天的石景山,既有“面子”的靓丽多姿,更有“里子”的厚实温暖,宜居魅力与城市功能同步跃升,一幅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十四五”期间,石景山区以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为牵引,通过“补短板强根基、锻长板树标杆”的双轮驱动,有力地推动着一批批高质量民生工程、发展工程落地实施,以“内外兼修”的精细化治理,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2025年,石景山区摘得“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区”桂冠。这一荣誉背后,是“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生动实践,是城市文明与百姓幸福的同频共振。
![]()
高位推动,以系统思维绘就文明蓝图
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绝不是一时之事,而是长久之功。时光无言,以文明为刻度,标记着全区前行的脚步。2021年是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开局之年,石景山区在巩固前三年创建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立足首善的总要求,以最高站位、最高标准、最实举措、最优机制推动文明城区创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
治理现代化是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坚实底座。回眸“十四五”时期,石景山区将制度创新作为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变量”,一系列探索性、引领性的举措,正转化为城区文明进步的“最大增量”。从创新搭建“指挥调度+包联督导+专项攻坚+全民参与”的“四维协同”治理机制,到区创城指挥部统筹调度,各级领导干部包联包片啃下“硬骨头”;从充分发挥“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优势,到开展“以干代训”“互学互促”等活动;从依托“老街坊议事厅”平台收集群众意见,到接续开展社区、农贸市场、医院等“八大周边”专项攻坚整治行动……每一项机制探索都紧扣城市发展脉搏,既破解了治理难题,更凝聚起全民参与的合力。
![]()
这些创新实践,让文明之花在基层沃土中绽放得更加绚烂,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绘就更温暖、更美好的文明画卷。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让每一位石景山居民都真切感受到城市发展的温度与厚度。
文明成风,浸润千家万户
走在石景山区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动人风景:斑马线上礼让行人渐成风尚,街头巷尾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多彩文明实践浸润百姓生活……如今的石景山区,和谐发展的脉络已被文明浸润。
![]()
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不是“个人赛”,而是“团体赛”,需要每一位居民的共同参与。“十四五”期间,石景山区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持续规范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志愿精神广泛传播、文明新风浸润全区各个角落。“老街坊”志愿者深入推广文明餐饮新风尚,“公勺公筷”“光盘行动”成为餐桌标配;文明交通新时尚深入人心,星级引导员驻守关键路口,定制化语音和点赞指挥旗引导有序出行,礼让行人蔚然成风;垃圾分类新格局高效运转,“小田管家”“石分回收”等特色模式与2468处升级桶站、全覆盖的清运体系,推动“新时尚”成为“好习惯”;文明旅游、网络文明同步推进,从景区引导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共同守护清朗空间。
![]()
在精神文明的百花园中,石景山区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单位16家、全国文明家庭2户、全国文明校园2所、首都文明单位206家、首都文明家庭13户、首都文明校园16所,文明之花越开越旺;扎实开展“中国好人”“北京榜样”等评选推荐,41人获评全国和市级榜样,“榜样”已经成为石景山区可感可学可及的精神文明新名片。
![]()
文明创建的每一分温度,都化作百姓脸上的幸福笑容,成为丈量城市高度的生动标尺。每一束荣光背后,是建设者躬身一线的坚实足迹,是志愿者挥汗如雨的无私奉献,是无数参与者默默无闻的倾心付出。全区人民用双手汇聚成文明的火炬,照亮这片土地的每个角落,浇灌出绚丽夺目的文明之花。
![]()
人民城市,让“民生答卷”写满幸福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一座城市的温度,藏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镌刻在百姓洋溢的笑脸上。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在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征程中,石景山区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将民生需求镌刻在城市肌理中,让每一项举措都饱含温度,每一份成果都惠及群众。
![]()
走进苹东市集农贸市场,一眼望去,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小吃百货琳琅满目。家住杨庄社区的董大爷笑着说:“以前市场又脏又挤,现在环境好了,菜品也丰富了,菜市场里还有理发、修鞋、修拉锁等小商铺,来一趟家里所有生活需求都解决了。”
“十四五”期间,石景山区在完善公共服务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增补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公共座椅、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器材等,打造开放共享的休闲空间。大力改造提升老旧小区,除基础性设施改造外,还优化小区环境,努力实现小区“换脸”与品质提升的“同频共振”。针对停车难等“关键小事”,通过建设小微停车场、停车楼新增泊位4404个,有效缓解民生痛点,群众心中的美好愿景正在变为美丽的幸福实景。
![]()
在石景山区文明创建版图中,古城小学“最美上学路”的蜕变同样令人瞩目。这条曾因早晚高峰人车混行、秩序混乱而让家长忧心的道路,如今已化身德育长廊,成为“小空间治理”推动“大文明提升”的生动注脚。“以往接送孩子,最头疼的就是无处落脚。现在好了,可以坐着等,还能欣赏校园文化,心情都变好了。”接送孩子的家长李女士笑着说道。
“十四五”期间,石景山区以“绣花”精神推进城市功能升级,精雕细琢城市品质,深耕城市“里子”工程,精心打造有“颜值”、有“内涵”的背街小巷,打通城市交通微循环。如今,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已基本实现全域覆盖,违规电动三四轮车治理实现动态清零,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功能品质不断跃升。
作为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石景山区全力推进54个便民生活圈建设,让便捷生活近在咫尺;新建5座公园,40.2公里西山绿道落成开放,实现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100%覆盖,居中心城区首位。公共文化满意度位居全市榜首,更荣获“2024最具幸福感城区”称号。
在国家和北京市支持城市更新等一系列政策的加持下,石景山区的城市发展蹄疾步稳。统筹实施481个城市更新项目,带动投资超900亿元;老旧小区方面,106个、551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楼本体改造全部完工,实现“五年任务、四年完成”,特别是全区老旧小区上下水改造率达到了93%,老楼加梯竣工总量达到173部,利用超长期国债支持,更新219部住宅老旧电梯;坚持实施五大棚改,惠及14200余户居民。
这些耀眼的成绩,是“十四五”时期石景山区民生福祉最有力的见证,更是全力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高水平建设好首都城市西大门的坚实足迹。
![]()
文明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光荣和梦想,文明建设是永无止境的自我提升。荣获“全国文明城区”称号不是终点,是石景山区文明征程的里程碑,更是续写荣光的新起点。“十四五”的恢宏乐章余音绕梁,“十五五”的磅礴序曲已然奏响,未来,石景山区将继续以文明为帆,乘势而上、砥砺奋进,让文明之“花”常开长盛,共同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看看邻居们都在团什么?
■说明:本文由家住石景山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来源:北京石景山
■本号法律顾问:北京市恒略律师事务所,咨询微信:jwbei2
关注家住石景山
看石景山大事小情,搜家周边吃喝玩乐!
=======石景山的邻友圈!=======
商务微信:jiasupao201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