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奇怪的问题?
当一个人贫穷落后时,可能会收获同情和帮助;可当他靠自己努力变得富裕强大时,反而收获了嫉妒和敌意。
![]()
这个逻辑,放到国家层面,似乎也正在上演。
近些年,我们总能感觉到,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态度越来越“不友好”。
从媒体的报道到政客的言论,负面情绪几乎扑面而来。
很多人想不通,我们几十年埋头苦干,没招谁没惹谁,怎么就成了“全球威胁”?
对于这个现象,英国剑桥大学的前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给出了一个一针见血的诊断。
![]()
他认为,西方对华的负面态度,并非文化冲突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深植于内心的“心病”,他称之为“老大地位动摇恐惧症”。
雅克教授直言,中国的“老问题”,不是做错了什么,恰恰是“做对了什么”。
![]()
从“模范生”到“挑战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曾是一段“蜜月期”。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中国打开国门,西方世界投来了“友好”的目光。
这种友好,并非真爱,更像是一位大学教授看待一个聪明的初中生,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欣赏。
![]()
当时,西方的心态建立在两个坚不可摧的假设之上:
第一个假设:中国太穷了,构不成任何威胁。
那时的中国,GDP只有千亿美元级别,跟西方巨头相比,就像一个想跟数学教授讨论微积分的初中生,虽然有潜力,但差距是天壤之别。
![]()
第二个假设:中国迟早会“西化”。
这个信念在当时几乎是铁律。
1992年,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出版了《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核心论点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
![]()
他断言,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
这个“历史终结论”成了西方精英阶层的“圣经”,他们坚信,只要中国搞市场经济,就必然会拥抱西方的政治制度、选票和媒体。
所以,那时的“友好”,本质上是一种“等待皈依”的耐心。
![]()
他们看着中国,就像看着一个即将长成自己模样的孩子。
然而,事情在2008年开始出现裂痕。
那一年,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华尔街哀鸿一片,雷曼兄弟倒闭,无数人失业。
西方世界这位“老师”自己差点挂科。
反观中国,迅速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经济率先复苏,展现出强大的韧性。
![]()
这是第一次,学生比老师考得还好。
更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政治制度并未如他们预想的那样“皈依”。
中国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8亿人的贫困问题,建成了世界最庞大的高铁网络,GDP从几千亿冲到近20万亿美元的体量。
![]()
从“世界工厂”到“科技对手”
如果说意识形态的剧本被撕碎,只是让西方感到了心理上的失落和不安,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则直接触动了他们最核心的利益——饭碗。
过去,中国扮演的角色是“世界工厂”。
![]()
我们生产衬衫、玩具、日用品,赚的是辛苦的加工费。
西方则牢牢掌握着产业链的顶端——技术、品牌和标准。
他们设计芯片和飞机,我们负责组装;他们制定规则,我们负责遵守。
但现在,情况变了。
![]()
中国不再满足于只做“世界工厂”,开始向产业链上游攀登。
人工智能、5G通信、量子计算、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这些过去被西方垄断的高附加值领域,都出现了中国竞争者的身影。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高科技领域的“绞杀战”。
![]()
当华为的5G技术领先全球时,美国感受到的不再是心理不适,而是实实在在的商业和战略威胁。
于是,一场针对性的打压开始了。
美国商务部联合荷兰和日本,死死卡住最先进光刻机的出口,试图锁死中国高端芯片的制造能力。
![]()
同时,对NVIDIA等公司的高端AI芯片,如H100和A100的后续型号,实施严格的对华出口禁令。
这场科技战的目的非常明确:将中国永远摁在产业链的中低端,阻止它成为平起平坐的“科技对手”。
![]()
这不再是意识形态之争,而是赤裸裸的利益冲突。
这种从“世界工厂”到“科技对手”的角色转变,是西方对华态度恶化的核心催化剂。
正如一些分析指出的,西方害怕的不是一个贫穷的中国,也不是一个富裕但只会生产廉价商品的中国,而是一个既富裕又掌握核心科技,能在他们最引以为傲的领域发起挑战的中国。
![]()
当心理上的优越感和现实中的经济利益同时受到冲击,一场全方位的“认知战”便拉开了序幕。
独立新闻网站“灰色地带”曾揭露过这种认知战的操作模式:第一步,官方机构(如情报部门)“放料”;第二步,主流媒体进行“包装”,将其加工成看似客观的新闻报道;第三步,政客跟进“推波助澜”,将其作为制定对华强硬政策的依据。
![]()
新冠疫情期间,这套组合拳被运用到了极致。
从“病毒人造说”到“实验室泄漏论”,再到“隐瞒数据说”,各种谣言通过媒体放大,特朗普政府则顺势将国内抗疫失败的责任“甩锅”给中国。
这种弥漫在整个西方社会的负面情绪,正是其深层焦虑的外部表现。
![]()
说到底,西方不喜欢的,是一个不再遵循他们剧本、不再满足于给他们打工、并且证明了另一条道路也能通向成功的中国。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核心是“共商、共建、共享”;而西方传统的地缘政治思维,更多是“零和博弈”。
![]()
当越来越多的“全球南方”国家,包括沙特、阿联酋、埃及这些美国曾经的传统盟友,纷纷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时,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世界不再只有一个选项。
西方害怕的,不是中国会复制他们的霸权老路,而是中国正在用行动证明,世界可以不需要“霸权”这个东西。
![]()
这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方几百年建立的话语体系和制度自信。
正如马丁·雅克最终判断的那样:21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风险,不是中国的崛起,而是西方世界无法理解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中国。
参考资料:
西方一些人惯于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
2020-04-20 07:26:17 观察者网
黄日涵: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接地气、有灵气、扬正气”
2024-12-04 14:35·环球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