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庆市前市长、著名经济学家黄奇帆,在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上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建议:
建立“老年人房产倒按揭体系”。
![]()
这是什么意思呢?
说白了就是,老人把自己的房子抵押给国家或金融机构,只要活着,每个月就能领一笔养老金,比如几千块钱。
等百年之后,这套房子就归“公家”了。
![]()
消息一出,舆论场瞬间炸开了锅。
这不就是“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现代版吗?一套奋斗了一辈子的房子,最后没留给儿女,反而给了国家,这事儿靠谱吗?
黄奇帆的提议,出发点无疑是好的。
![]()
咱们国家老龄化的问题有多严重,数据摆在那儿:截至2025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逼近3亿大关,差不多每4个劳动力就要养1个老人。
很多老人手里的养老金,应付日常开销尚可,一旦生个病或者想提高点生活品质,就捉襟见肘了。
![]()
与此同时,超过九成的城镇老人都拥有自己的住房,这是一笔巨大的、却无法流动的“凝固资产”。
把这笔“死钱”盘活,变成每个月能拿到手的“活钱”,让老人们晚年过得更体面、更有尊严。
从理论上看,这套逻辑简直完美,既解决了养老金缺口,又激活了房地产存量市场,似乎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天才设计。
![]()
可理论的丰满,往往衬托出现实的骨感。
一旦这个方案落到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里,那笔看似简单的账,就变得异常复杂,甚至可以说是一笔算不清的糊涂账。
![]()
钱从哪来,又归谁去?
这个模式的核心,在于一场“与天对赌”的博弈。
老人心里会打鼓:我能活多久?
假如我办了倒按揭,每月领3000块,结果领了5年就走了,总共才拿了18万。
![]()
可我那套房子价值300万,剩下的282万岂不是白白送给银行了?
这不亏到姥姥家了?
这种“活短了就血亏”的心态,是第一道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
反过来,金融机构也怕。
它们会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平均寿命来计算月供。
![]()
万一碰上个特别能活的“老寿星”,远超预期寿命,机构就得一直支付下去,最后可能连本都收不回来,成了亏本买卖。
这场“寿命博弈”背后,更致命的问题是:这房子到底值多少钱?谁来评?怎么评?
![]()
我们都清楚,二手房交易里,评估公司为了促成交易或者迎合银行,把价格压低个10%到20%是家常便饭。
一套市价300万的房子,评估公司给你估个250万,你是一点脾气都没有。
现在倒按揭要把房子押给机构几十年,这个估价权在谁手里?
![]()
公众普遍担心,评估机构会不会和金融机构“穿一条裤子”,联手压价,从一开始就让老人吃了哑巴亏。
更何况,中国的房价是会波动的。
如果在办理倒按揭后,房价跟前些年一样蹭蹭往上涨,一套300万的房子涨到了500万,那多出来的200万算谁的?
![]()
协议里可没说。
这笔巨额的增值收益,如果全被机构拿走,对老人来说公平吗?
反之,如果房价“腰斩”了呢?
银行会不会像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时那样,因为抵押物价值不足,反过来要求已经风烛残年的老人补差价,甚至把他们赶出房子?
![]()
这些问题,每一个都直指要害。
它不再是一个宏观经济模型,而是关系到每个家庭核心资产安全和晚年安宁的现实拷问。
当信任缺失时,任何精巧的金融设计,在老百姓眼里都可能沦为“合法版诈骗”的温床。
大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过去那些打着“以房养老”旗号的骗局,最后导致老人钱房两空、无家可归的悲剧。
![]()
城市老人的“奢侈品”,农村老人的“镜中花”
退一步讲,即便我们解决了信任和评估问题,这个方案真的适合所有人吗?
仔细一琢磨,你会发现一个尴尬的现实:它可能陷入了“想用的人用不了,能用的人用不着”的怪圈。
![]()
我们先看需求最迫切的群体——农村老人。
根据最新的数据,农村居民的基础养老金,月均常常不足300元,仅为城镇职工养老金的十分之一左右。
他们对额外的养老收入需求最为强烈。
![]()
然而,他们的资产——农村的宅基地房产,价值普遍不高,且因为土地集体所有制的限制,流转交易极其困难。
我们来算一笔账:一套农村房子,就算能作价10万元(这在很多地区已经算不错了),按照20年的期限来办理倒按揭,刨去利息和机构利润,每个月能发到老人手里的钱,可能也就400元左右。
这点钱能干什么?
![]()
或许能让日子宽裕一点,但要说从根本上改变养老困境,无异于杯水车薪。
对他们来说,这个政策就像是挂在天边的月亮,看得见,摸不着。
再把目光转向城市。
城市里的老人,特别是大城市的老人,房子确实值钱,动辄三五百万甚至上千万。
他们是倒按揭最理想的客户群体。
![]()
但对于他们,尤其是那些没有子女或子女不需要继承房产的老人,真的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吗?
网上已经有很多人算过这笔账了。
假设一位北京的老人,有一套价值400万的房子,没有传承需求。
如果他选择倒按揭,按黄奇帆提到的“每月几千元”,我们就算高一点,每月5000元。
一年6万,20年也才120万,远低于房子的本金价值。
![]()
可如果他换个思路呢?
直接把房子卖掉,拿到400万现金。
哪怕不做任何高风险投资,就存个最稳妥的长期大额存单,按照年化2.5%的利率计算,每年的利息就有10万元,折合每月超过8300元!
![]()
这笔钱不仅远高于倒按揭的月供,而且400万的本金还牢牢攥在自己手里,随时可以取用,应对任何突发的大病或意外。
这种方案,无论是收益、灵活性还是安全感,都完胜倒按GLISH。
这么一对比,倒按揭的处境就非常尴尬了。
![]()
对于资产价值低的农村老人,它是“镜中花”;对于资产价值高的城市老人,它又显得像个“鸡肋”产品,远不如直接卖房来得划算。
说到底,“房子”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分量太重了。
它不仅仅是钢筋水泥,更是“家”的象征,是安全感的来源,是留给子孙后代的“根”。
![]()
让老人在晚年亲手把这个“根”交出去,去换取一笔数额并不算特别诱人的月钱,这在情感上和文化上,本身就是一道极难迈过的坎。
更何况,子女如果知道父母的房子最终要“归公”,他们赡养老人的动力会不会因此削弱?这又牵扯出更复杂的家庭伦理问题。
![]()
因此,黄奇帆的提议,虽然点出了中国养老的真问题,也提供了一个有国际经验可循的思路。
但这个思路要在中国落地,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金融模型的构建,更是对传统文化、社会信任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巨大挑战。
![]()
在建立起一个绝对透明、公平、监管到位,能让老人百分之百放心的制度体系之前,这个“死后房归公,生前月领钱”的方案,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会停留在经济学家们的精彩讨论之中。
参考资料:
黄奇帆:建议建立老年人房产倒按揭体系
2025-11-06 18:27·财联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