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洋华堂华府大道店已于今日闭店,这已是其今年关掉的第三家成都门店。如今,伊藤洋华堂在中国市场只剩下7家店,5家挤在成都和乐山,还有1家在北京,比2012年的巅峰时期少了整整11家。
尤还记得,1997年伊藤洋华堂春熙路店开业时的盛况。那时的成都人,把逛伊藤当成“开眼界”,生鲜区的保鲜膜封装技术、熟食柜的现做关东煮,连货架间距都是行业模仿的标杆。2012年更是夸张,成都4家门店包揽了伊藤全球业绩前五中的四席,单店单日客流超过3万。
但这已经是往日的荣光。被贝恩资本以8147亿日元(约395亿人民币)收购的伊藤,连原计划2025年开的新店都拖到了2028年。其母公司早已忙着套现,交易完成后仅保留35.07%股权,把60%控制权彻底交了出去。
![]()
其实,伊藤关店并不是战略调整,而是被几大死穴破了“金身”,也难以再翻身。
供应链成了“吸血鬼”。盒马生鲜1.2天周转,山姆库存周转约30天,伊藤还在靠三级代理商供货,中间层层加价,同款味噌能比本土超市贵20%。更讽刺的是,伊藤在日本能靠“超市+农协”的模式,把损耗率压到了3.2%,到了中国市场却弃用直采,生鲜损耗率飙到5%以上。
往日最能打的运营团队,躺在了功劳簿上。有人形容,内部比货架还僵化,数字化布局比本土品牌慢了5年。2023年,“伊藤到家”上线时,盒马已经把30分钟达覆盖了成都80%的社区,而伊藤的线上订单还要靠门店员工兼职配送,高峰时段得等2小时。有内部员工吐槽,“VMD陈列考核占比超40%,没人敢碰改陈列影响美观的数字化设备”。
错把“情怀”当竞争力,最为致命。伊藤还在抱着进口商品当王牌,却没发现30%的日货,动销率不足15%。比如,花大价钱宣传的日清面粉贝果,卖12元一个,比本土烘焙品牌的同类产品贵出一半,货架上时常能看到临期品。打工人爱买的盒饭,也早已被其他便利店的鲜食柜分流,毕竟便利店3分钟能取,还比伊藤便宜了3元。
![]()
![]()
并不是“消费降级”的风刮倒了伊藤。山姆2024年在中国新开6家店,盒马、奥莱单店日均客流超8000人。中国市场并不缺乏购买力,但总得弯腰看看市场的走势如何。母公司早该清楚伊藤出了问题,从2014年起,连续5年亏损,2023年累计亏损超2500亿日元(约119亿人民币),但直到被ACT收购逼宫,才急着甩包袱、卖资产。
日系零售在华集体遇冷不是偶然。永旺深圳关店时,货架蒙尘已久,伊势丹只剩了天津的独苗。唯有无印良品,靠着押注健康美妆品类,逆势增长18.3%,把“进口情怀”换成“质价比”,效果显然不错。当伊藤还在研究PPT里的陈列美学时,本土玩家已经靠着产地直采和全渠道推进,把性价比焊死在了货架上。
母公司请来沃尔玛前高管掌舵,转头就把伊藤当“不良资产”卖掉,足见其对中国市场的真心所剩不多。
真不是中国市场难啃,而是伊藤的旧船票,再也登不上新零售的快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