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口腔健康状况不佳是食管癌(EC)的风险因素之一,EC包括食管腺癌(EAC)和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两种亚型。在我国,ESCC更为常见。口腔具有人体第二大的微生物群落,它们共同维持着口腔稳态。
口腔疾病与口腔微生物稳态的破坏密切相关,尤其是被统称为红色复合体的三种牙周病高度相关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和福赛斯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ia),与EC风险升高显著相关。
近期,《细胞·报告医学》杂志发表了来自复旦大学科研团队的论文,研究者们对泰兴市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进行了分析,从390例ESCC和206例EC病例的口腔微生物组数据中,鉴定到50种ESCC相关的细菌和54种被破坏的生化途径,它们介导了口腔健康与ESCC之间的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在Streptococcus mitis水平较低的个体中,这种关联更强烈,提示S. mitis可能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
![]()
研究者首先匹配了390例经诊断的ESCC病例对照对,中位年龄66.4岁,68.7%为男性。分析结果可见,口腔健康状况不佳与ESCC风险升高存在正相关关系,具体表现包括20岁后牙齿脱落、大量缺牙和补牙、没有补种的缺牙、不经常刷牙、口腔健康风险评分高等。
通过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研究者发现,与健康对照相比,ESCC病例中微生物物种丰富度显著下降,共鉴定出50种细菌、7种古细菌、3种病毒和2种真菌发生显著改变,包括齿状卟啉单胞菌等牙周病相关菌丰度升高。
研究者还识别出54条在ESCC中发生显著改变的代谢通路,包括广泛的代谢和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变化。
模型分析显示,口腔微生物组特征可用于ESCC分类,具有独立增益价值,对疾病早期识别或有帮助。
研究者分析发现,口腔微生物组介导了口腔健康与ESCC之间的关系,识别到66种细菌具有明显的中介效应,其中S. mitis相关性最强。研究者分析生化通路后认为,S. mitis可能参与调节关键的代谢通路和酶活性,在口腔健康不佳的背景下缓解ESCC风险,或有作为干预靶点的潜力。
最后,研究者分析了另外一项大型前瞻性队列中的206例新诊断EC病例对,验证了口腔微生物组在口腔健康和EC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S. mitis等核心物种的靶点价值。
参考资料:
[1]Gao, P., Yuan, H., Mei, Z., Yin, X., Zeng, Y., Liu, Z., Yang, X., Xue, J., Liu, Z., Jiang, Y., Ye, W., Lu, M., Suo, C., & Chen, X. (2025). The comprehensive oral microbiome landscape unveils its interplay with poor oral health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risk. Cell Reports Medicine, 6(11), 102431. https://doi.org/10.1016/j.xcrm.2025.102431

本文作者丨代丝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