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小豹这个角色虽然戏份不多,但他的志向却揭示了电影核心的主题之一——对“偏见”与“认同”的挣扎。
申小豹之所以从小立志加入阐教,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1. 哥哥申公豹的“榜样”力量与光环效应
成功的典范:在申小豹眼中,他的哥哥申公豹无疑是家族乃至整个豹族的骄傲。申公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实力,成功拜入昆仑山元始天尊门下,成为了地位崇高的阐教仙人。对于还在成长的申小豹来说,哥哥就是他所能接触到的最直接、最光辉的榜样。“像哥哥一样成功”是他最朴素和直接的愿望。
路径依赖:哥哥走过的路,被证明是一条可行的、能够通往“成功”的道路。因此,沿着哥哥的足迹,加入阐教,对申小豹而言是理所当然且风险最低的人生选择。
摆脱妖族出身: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残酷的原因。在《封神演义》的原著和电影构建的世界观里,出身论和血统偏见极其严重。申公豹因为是豹子修炼成精,属于“妖族”,即便他能力出众,也始终因出身而受到歧视,无法得到元始天尊的重用(十二金仙的位置没有他的份)。
融入主流,获得认同:阐教在电影中被塑造为“名门正派”,是正统、光明和秩序的象征。加入阐教,就意味着洗脱了“妖”的污名,获得了天庭和主流仙界的认可,拥有了一个“合法”且“光荣”的身份。对于从小就知道自己妖族出身的申小豹来说,这种“被认可”的诱惑是巨大的。他渴望通过加入阐教,来摆脱与生俱来的偏见,证明自己的价值。
看到的只是光环,而非枷锁:申小豹看到的是哥哥申公豹表面的风光,但他无法深切体会哥哥在阐教内部所承受的屈辱、排挤和内心的扭曲。申公豹那句结结巴巴的“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正是他痛苦根源的写照。
志向的天真与残酷:申小豹的志向,建立在一个天真的幻想之上——他以为只要像哥哥一样努力,就能获得和哥哥一样的地位。但他没有意识到,哥哥即便达到了那个位置,也从未真正被接纳。他的这个志向,恰恰反向印证了偏见有多么根深蒂固,连受害者(豹族)的下一代都将其内化为人生的唯一目标。
申小豹的志向,是电影用于深化主题的一个精妙设计:
它延续了“打破偏见”的主题: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是对抗魔丸出身的偏见;敖丙的抗争是对抗龙族出身的偏见;而申小豹的志向,则展现了偏见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塑造下一代的思想,让他们不自觉地去追求那个曾经伤害过自己族群的“认可”。
为申公豹的角色增加了悲剧层次:申公豹自己深受其害,但他的弟弟却将他被迫选择的道路视为理想。这种对比,让申公豹这个反派角色的处境更显悲哀和复杂。
潜在的成长线索:在《魔童闹海》中,申小豹这个角色可能会有重要的成长。当他逐渐了解到哥哥在阐教的真实处境和内心的痛苦后,他的志向可能会发生转变。他或许会最终明白,真正的强大和认同,不是来自于加入某个高高在上的教派,而是来自于接纳自我、打破枷锁的勇气。
所以,申小豹想加入阐教,表面上是追随哥哥的脚步,本质上却是一个身处偏见世界的弱小个体,对“被接纳”和“被尊重”的最本能、最无奈的渴望。这个志向,既是希望,也是那个不公世界的缩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