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没有借款的企业,是好是坏?
当前环境下,“对外借款”已经不是一个“避之不及”的话题,合理的借款通常被视作企业成长的催化剂。短期借款能够灵活调整资金周转,而长期借款则能够助力大型项目的投资与企业扩张。
国外苹果、微软等科技巨头,在发展中都曾借助大量借款,来实现业务拓展与技术升级;国内像是工业富联,2025年三季度末,短期借款金额更是达到858.35亿元,是公司净利润的三倍还多。
可见,尤其是对于处在发展期的科技企业而言,适度的借款并非“洪水猛兽”,反而是推动企业快速跃升的重要引擎。
但这样的理论,放在科技“新贵”——新易盛身上,却“失灵”了。
外无借债,内有乾坤
2021年以来,新易盛的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一直都是0。
新易盛仅有的负债都是应付款,2025年三季度末达到47.73亿元。但与公司手中54.39亿元的货币资金和39.95亿元的应收款对比来看,这些“负债”也无伤大雅。
这其实与我们前面对科技企业的认知“有所出入”。要知道,2021年以来正是新易盛的业绩发展的“黄金时期”。
公司营收从2021年的29.08亿元增长到2025年前三季度的165.05亿元,翻了5.6倍;净利润从6.62亿元增长到63.27亿元,翻了近10倍。
![]()
换句话说,新易盛这些年的业绩增长,并没有靠短期借款周转资金,也并没有靠长期借款助力企业扩张。
那么,新易盛是怎么做到的呢?
近年来,随着AI争霸赛的不断上演,海外大厂纷纷加大对AI方向的资本开支,谋求通过“先发优势”占到有利身位。
微软就计划在2025财年投资约800亿美元用于开发数据中心,以训练人工智能模型。2025年甲骨文、苹果、特斯拉也加入到了大模型军备竞赛中。
![]()
如果将AI服务器看成“摩天大楼”,那么光纤就是传输数据的“高速公路”,而光模块正是进出高速的关键“匝道”。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没有高性能光模块的传输,再强大的AI模型也只能被困在机房”。
2024年,新易盛在全球光模块出货量首次超越华为,实现“两级跳”登上全球第三。而且,与排在第一的中际旭创相比,新易盛98%的营收都是来自前面几家知名海外大企,能够更好的承接其产能扩张带来的光模块需求。
这也是公司营收实现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而聚焦到净利润的增长上,新易盛的“强”,很大一个原因是他有成本优势。
中际旭创和新易盛都是做光模块,但两家企业有着本质区别。中际旭创选择主攻的技术路线是CPO,而新易盛为LPO。两者的区别在于LPO可插拔光模块去除掉DSP芯片这个“功耗大头”,在成本和功耗方面表现更为出色。
![]()
再加上,2017年,新易盛还收购了一个专门做光模块芯片企业Alpine,加速了公司在光模块产业链的垂直化布局,成本端“一降再降”。
所以,即使2024年新易盛单个光模块价格约990.5元,比中际旭创1635.5元的单价要低很多,但新易盛的盈利能力明显更强。
2025年前三季度,新易盛毛利率达到47.25%,而中际旭创仅为40.74%。
![]()
也就是说,外有市场需求,内有成本优势,新易盛其实并不太需要“短期借款”进行资金周转。
对于“长期借款”所反映的产能扩张,一来,新易盛在回答投资者提问中指出,光模块的技术升级可以依托现有产线基础进行针对性优化,不需要重新建设大规模产线。
二来,2024年5月,新易盛其实通过募资18.8亿元,进行了成都和泰国高速率光模块基地的扩建,来满足持续扩大的市场需求。
按常理来说,新易盛不需要外界借款,自身“内循环”做的如此之好,应该攒了不少“真金白银”。但2021年以来,新易盛的净现比极为不稳定。
2024年,新易盛更是每实现1元归母净利润,仅能收到0.23元的现金。2025年前三季度稍有改善,但净现比仍然不足1。
![]()
这又是怎么回事?
压住节奏的两块“石头”
新易盛大量的资金,压在了存货和应收账款上。
2025年前三季度,新易盛存货从2024年底的41.32亿元大幅增至66.03亿元,增长59.79%。而部分产品被“卡在”出货阶段性,也导致新易盛第三季度的销售收入,环比下降了4.97%。
![]()
存货的积压已经对公司净利润产生了影响。
2025年上半年,新易盛“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大幅增长838.72%至1.63亿元,而主要原因就是报告期内,公司计提了存货跌价损失。
此外,2024年末,新易盛的应收账款为25.4亿元,相比2023年末的7.15亿元,增加了超过250%,远高于营收增速。2025年三季度末,其应收账款更进一步飙升至39.95亿元。
![]()
这就意味着,新易盛在销售和采购时都被“挤压”经营现金流,这才导致公司实际到手的“真金白银”并不多。
好在,但按账龄来计算,新易盛99.97%的应收款的账龄在一年以内(含一年),风险还是较小的,公司也并未计提大额资产损失。
2025年第三季度,新易盛还因为收回了十几亿的应收账款,使得经营性现金流改善,净现比从上半年的0.24增长到0.73。
![]()
也就是说,如何消化存货,才是新易盛当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存货的快速膨胀,可以用“行情好,提前备货”来解释,但也可能意味着市场消化能力不足,暗藏销售压力。
当被问及存货的问题时,新易盛给出的回答是“存货数据为基于时点数,公司整体存货策略未发生变化”。
AI赋能下,各大云厂商对光模块的需求只增不减,预计2028年,全球市场规模能达到280亿美元。中际旭创也坦言,“目前光芯片的紧张程度相对较高,主要由于需求增长非常迅速。”
短期来看,新易盛的存货消化还不是大问题。而且,从公司存货的“含金量”来看,目前新易盛已经实现了800G光模块的规模量产。在1.6T光模块的研发上,也紧随国内龙头中际旭创,率先通过海外头部客户认证并成功进入量产阶段。
长期来看,以往光模块更新迭代速度是3年一次,后面进入1.6T时代后,就会变成1~2年迭代一次。
真正的角逐可能不是在存货、账款这样简单的指标上,而在于技术的更迭上。
总结
面对光模块行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易盛的崛起并非偶然。
新易盛“外有市场需求,内有成本优势”,形成了良好的内循环,而目前公司需要解决的就是激增的存货和应收账款问题。
而整个光模块行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一场关于“谁能用更好的技术,更快地满足算力饥渴”的赛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