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越发达,钞票越难赚,国家的发达与个人的开心完全是两码事。
我在小时候那个物资匮乏、一穷二白的年代,总会畅想未来发达的画面:比如大街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家里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一应俱全;然后卡里还有五位数存款。几十年过去了,高楼大厦随处可见,汽车多到停不下,空调、冰箱、洗衣机成为标配,电视也没人看了。至于五位数存款,早已是人均水平。反倒是理想中的那个发达成为现实后,你的体感反而变差了,比如压力大、情绪不稳定、没有安全感。
所以,从发展到发达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群体的繁荣与个体的渺小会是发达国家的典型特征?今天的视频是我“发财三部曲”的第二季,我们来看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到底有什么差别。
你一定听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概念,在多数人印象中,发达国家很有钱,物质条件丰富,居民幸福指数高。不知道你怎么看?反正我以前在电视上看到发达国家纸醉金迷的画面,总会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心想“发达真好”。但是研究经济并实地走访后,我发现了很多反常识的现象。
比如在公认的发达国家美国,很多城里的打工人往往到点下班就走,不是因为老板善良,而是他们要打几份工才能养活自己,白天下班后晚上要赶第二场。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在薪资增长乏力、持续通货膨胀、生活成本飙升的趋势下,2024年,约36%的美国成年人打两份工,890万劳动者身兼多职。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人,很多白天在城东全职工作,晚上要赶到城西兼职,周末可能还要去城北打杂。
发达国家人均GDP不是很高吗?平均月薪不是动辄好几万吗?怎么会打一份工都吃不饱呢?既然说到人均,咱们再看看另一个发达国家瑞士的例子。
2024年,瑞士人均GDP高达10.5万美元,是全球唯二突破10万美元的国家。这个国土面积只有重庆一半、人口跟徐州差不多的地方,平均月薪6000瑞士法郎(约人民币5万多)。在瑞士,公交车司机每月能赚7万,公司前台6万,就连普通的清洁工、厨师都有三四万。看上去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但全球人均GDP第二的背后是全球第一贵。在瑞士的“北上广深”,比如日内瓦、苏黎世、伯尔尼、巴塞尔等大城市,平均房租为1.8万到3万人民币每月,就连那种专供流浪汉的青年旅馆,每晚也要500人民币。
在瑞士,街边的一个汉堡卖100人民币,下馆子的人均标准是500人民币,就连超市里的一碗泡面也要50人民币。据说去那儿玩的韩国游客为了省钱,天天煮泡面吃。公共交通方面,瑞士的公交月票1500人民币,如果你坐火车从日内瓦去采尔马特,那么250公里的车程票价900人民币,这还只是普通座位。
瑞士人少,又有金融、医疗、精密制造等高端产业支撑,加上近代未遭受战争摧残和战后大量无主账户给予的原始积累,瑞士人可以优哉地实现全民最高福利。但即便如此,在高昂的物价与生活成本面前,普通瑞士人也与发财无缘。说的直白点,它已经发达了,收入发达了,物价也发达了,如果没有吃到发展中的红利、参与原始积累,那么赚到手的大把银子随即就大把花了出去,手停口停。
网上有个说法,说外国人喜欢租房不喜欢买房,是因为他们崇尚自由,经常跑来跑去,加上租售同权,买不买无所谓。在我看来,这纯属瞎扯。站在宏观视角,土地既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根基,也是三大产业的价值原点。换成大白话就是,无论你从事的行业多么高端抽象,比如金融产品交易、AI算法推理,价值的源头都能回溯到土地。所以没有哪个国家的人不喜欢房子。真正让发达国家居民不买房子的原因是买不起。
2024年,美国首次购房者人数降至110万,是1989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我们知道,自疫情后,美国联邦基准利率已在4%以上的高位持续了三年,所以他们那边的房贷利率高达6.5%以上,几乎是5年前的两倍,这意味着美国居民近几年的房贷支出比过去翻了一倍。
另一方面,美国独栋住宅价格的中位数已达42.8万美元,是4年前的1.2倍。换句话说,美国房价近4年来平均上涨了20%。由于持续高通胀带来的高昂生活成本,现在一个美国家庭的年收入得达到12.7万美元,才负担得起普通住房的月供,而4年前的2021年,这个门槛还只有7.9万美元。
没买的望房兴叹,买了的也压力山大。在美国持有房产得交房产税、房屋保险、维修费等多项税费,跟我国平均几块一平米、几千块一年的物业费相比,他们的上述税费平均每年高达1.8万美元(约13万人民币)。个别狠一点的发达州,比如加州和夏威夷,更是要21万人民币。所以别奇怪,人家年薪五六十万也不买房了,普通人既买不起更养不起,高收入的背后是高消费和高税费,这就是发达的结果。
我国是教育平权做得最好的国家,9年免费义务教育、3年象征性收费的继续教育,懂事的娃人人有份,背后是国家每年巨额的财政投入。站在经济视角,读书在我国是花费最小的风险投资,只要能读出来,一本万利。但回顾历史,不论古今中外,知识与教育都是特权。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是极其昂贵的奢侈品,中世纪欧洲甚至把它锁在教堂里;到了近代,具象的书不再稀缺,但抽象的知识依旧昂贵。不信你看看国外顶级学府,没有一堆联名推荐,外加一大笔钱,是别想进去的。
所以,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就是完全市场化取向,一切向钱看。比如英美的教育机构,从幼儿园到中学再到大学,都是私立比公立好,只要出得起银子,名校任你挑(当然成绩也不能太差)。但如果没钱,对不起,去公立享受“快乐教育”吧。在美国,公立大学的学费为10~30万人民币每年,私立大学则是30~50万人民币,相当于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年均收入。在高昂的生活成本面前,很多家庭交不起学费,只能贷款。于是很多年轻人刚毕业就背上了近似房贷的助学贷款,一还就是十几二十年。
截止2024年,美国助学贷款余额为1.77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7万亿,近4300万人因上学负债。学生贷款也成为仅次于抵押贷款的第二大消费债务,占全美消费者债务的9%。相比之下,我国助学贷款余额只有1909亿。发达意味着高度的市场化和资源的市场定价,当资源都被市场定价,很多大家过去习以为常的福利待遇,比如教育、公共服务就会变得极其昂贵。结合上面学费的例子,再想想疫情期间国外动辄几百上千的核酸检测费用,你就明白了。
请不要误会,我对“外国人民身处水深火热中”的情绪挑逗不感兴趣,而是希望抛出一个灵魂拷问:为什么国家越发达,生活成本越高,生存压力越大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你既熟悉又陌生的GDP里。
站在宏观视角,一个国家的黄金年代当属GDP增速高达8%以上的繁荣期,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七八十年代的日本,以及本世纪头10年的我们。当GDP高速增长时,经济的总量越来越大,增量也越来越大,不仅每年新增的部分足够多,而且能惠及到大多数普通人。换句话说,处在高速发展中的国家,能让居民分享到GDP增量带来的发展红利,反映到体感上就是钱好赚,而且一年比一年赚得多。
但发达与繁荣是两码事,前者仅代表GDP总量,后者才是可以拿来分配的红利,说白了就是那个增速。当发展中国家慢慢变成发达国家,也就是GDP总量越来越大,增速必然下滑,比如从8%以上的高速到5%~6%的中高速,再到2%~3%的低速,个体就慢慢不开心了。因为当GDP增速减少,能拿来分配的增量自然就少了。
听着是不是有点抽象?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在GDP总量50万亿的时候,次年只要新增5万亿,就能达成10%的增速;但是当GDP总量到100万亿的时候,如果要维持10%的增速,次年就得多干10万亿。所以如果效率不变,伴随总量越来越大,增速必然下滑。
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充分的竞争会不断摊薄利润,比如以前能赚100万的生意,随着做的人越来越多,可能现在只能赚50万。那要维持100万怎么办呢?两个办法:要么继续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要么加杠杆扩大规模。
生产力靠科技带动,比如火车取代马车,机器人取代工人,研究生取代本科生,但也有极限,因为在新科技突破前,老科技的红利是被吃干抹净的。当该完成的产业升级都完成了,当底下的员工都是985,并且996了,即使把人和机器干到冒烟,生产率也很难再提升。
杠杆也一样,假设过去投1万赚1000,那么当利润降到500时,多投1万还能维持利润;但如果利润率继续降,比如到了200甚至100,杠杆就加不上去了。因为杠杆的本质是债务,债务是有成本的,当投资的收益不足以覆盖债务成本的时候,杠杆就到了极限。所以在新需求或新科技出现之前,一个国家的GDP增速会因效率到底和债务达到上限而不断下降,经历从高速到中高速,再到中低速甚至低速的过程,这是本质原因。
发达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表现,通常代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都很强。但是用过去的人均标准,比如人均GDP多少来判断一个经济体到底是发达还是发展中,显然是有问题的。首先你看“发达国家”这个名词,前面是“发达”,后面是“国家”,那么落脚点自然是国家。所以人均GDP高不代表国家一定强,比如中东那些土豪国,人均富得流油,但他们强吗?显然不算强,不然干嘛还要斥巨资请外国人驻军呢?
所以发达不代表繁荣,也不代表一定有好心情。相反,由于发达后可供分配的红利变少,人们的压力反而变大,这是个价值收敛、贫富差距扩大、精英得利的渐进过程。就像七八十年代的美国中产,恐怕做梦也想不到,在经历了一轮康波周期后,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对迟到30年改开红利的周期幸存者来说,接下来的下半场是不是该谨慎一点,至少有所为有所不为吧?
1516年,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创造了一个新名词“乌托邦”,字面意思是“乌有之地”或“不存在的地方”。正因为绝对的完美不存在,所以到了近代,“乌托邦”的意思就变成了全人类向往的那个完美社会。
据粗略统计,在我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没有战争、天灾和饥荒的年份极其罕见,即便是史书上有记载的所谓盛世,加起来也不过300年,并且即使盛世也发生了局部战争和局部饥荒。所以,古人心中的乌托邦是每个人都能吃饱饭、都有衣服穿、都住屋檐下。
2021年,伴随我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古人盼了几千年的乌托邦终成现实,但世人的乌托邦已经变成了人人都住大平层、人人都开大排量的发达社会。在现有资源和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下,这个梦想不知要多久才能实现。但我能肯定的是,现实中的发达与你理想中的那个发达根本不是一回事。
当下的我们已经完成了GDP从高速向中高速的切换,这不仅代表效率已接近极致,同时还意味着我们其实也进入了发达时代。关键在于你怎么理解并定义发达:是想当然的每人一辆大排量外加一套大平层,还是面对现实,迎接“努力奔跑才可能停在原地”的发达时代?
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的大转折和时代的大变革中。我不是说未来不好,相反,未来一片光明,我们国家正肉眼可见地一天比一天发达,但是国家的发达跟个体的开不开心是两码事。美国不发达吗?欧盟不发达吗?但那边的普通人开不开心呢?
显然不太开心,因为发达意味着高速的发展过去了,很多行业营生模式已经过了高光时刻,短期不可能再重现昔日的辉煌。就像基建,上面用10年供给侧改革,好不容易把利率降下去,以摆脱靠举债拉动GDP的传统模式,那围绕基建的各行各业又怎么可能再给你大把的银子赚?在一个肉眼可见的下降通道奋斗,好比粪坑旁边做寿司,怎么努力都不香。
人之所以行大运、发大财,本质都是跟随时代前行,都是时代的恩赐。当时代转向,顺势者昌,逆势者亡。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