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跌破楼板价,本质上是市场对“土地价值预判”与“真实供需”的一次剧烈校准。这背后既有土地定价的历史惯性,也有住房观念转变的深层逻辑,更藏着市场规律的必然。
先聊土地定价的问题。过去二十年,土地价格的一路走高,本质是“预期溢价”的不断叠加。地方依赖土地财政,开发商赌房价持续上涨,购房者信“买涨不买跌”,三方合力把楼板价推成了“刚性成本”。
但就像股票追高一样,当市场发现“未来接盘侠不足”“人口流入撑不起高房价”时,当初拍地时的乐观预期就成了泡沫。比如一个三四线城市,几年前开发商拿地时预估每年新增人口10万,结果实际只来1万,那楼板价自然就成了“天价”。这不是土地本身不值钱,而是“基于错误预期的定价”不值钱。
再看房子会不会成“落地打折的汽车”。其实已经有苗头了。新房市场,开发商为了去库存,“买一送一”“首付分期”本质上就是打折;二手房市场,房龄超过20年的老破小,价格往往比同地段新房低30%以上,这不就是“折旧”?汽车贬值看里程和车况,房子贬值看房龄、户型和配套——10年前的“神户型”可能现在看来逼仄过时,没有电梯的老楼在老龄化社会里就是“负资产”。
更关键的是观念的转变。当“买房必赚”的神话打破,大家会发现:房子的核心价值从来不是土地溢价,而是“居住+资源绑定”。有顶级学区、地铁枢纽加持的房子,哪怕房龄老,也能抗跌;但远郊新区的“睡城”,一旦人口导入不及预期,跌穿楼板价就是必然——就像没人会为汽车的“品牌溢价”埋单一辈子,也没人会为“规划中的配套”一直支付高价。
说到底,房价跌穿楼板价,不是单一环节的错,而是“全民炒房时代”的退潮。当房子从“金融产品”变回“居住空间”,折旧、打折、贬值就成了再正常不过的市场现象。就像汽车,有人愿意为限量版跑车支付溢价,也有人只买代步车接受它的折旧——关键是,你买的时候,想清楚自己买的是“能跑的工具”,还是“能升值的资产”。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藏在每个人的购房合同里:你签的是“居住协议”,还是“赌约”?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