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房价连涨13年,再创历史新高,终于追上了上海的2/3。很多人看到这一幕,会下意识地问,是不是轮到上海要补跌了?但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价格本身,而是在背后的逻辑。一个是成熟市场的韧性,一个是成长市场的惯性。
上个世纪90年代,东京房价泡沫破裂,资产缩水一半以上,经济陷入了“失落的十年”。但此后30年,日本用超低利率、城市更新、金融化改革,逐步让房产从投机品变为收益资产。东京房价的复苏不是新故事的开篇,而是旧体系的修复。
上海的故事恰好相反。自2015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一直是中国城市增长的杠杆核心,房价承载的不仅是资产属性,更是财富分配、预期管理、地方财政乃至社会信心的复合载体。东京的上涨是经济体量稳定后的微复苏,而上海的高位是高速成长阶段的惯性外溢;一个靠时间积累,一个靠速度兑现。这意味着,东京的房价是利率逻辑,上海的房价是成长逻辑。
在日本,房价涨跌取决于融资成本、出售回报和资产配置;在中国,房价波动更多取决于政策节奏、预期信心和结构性资金流。东京的房产是一种“资产类债券”,持有成本稳定,收益稳定,波动极低;而上海的房产更像是“成长型股票”,高波动、高估值,也高风险。
两种逻辑底下,购房者的心理其实完全不同。东京人买房是算回报率、税负、通勤成本;上海人买房是赌城市红利、学区叠加、政策周期。一个是追求确定性,一个是押注未来。
再往深处看,东京房价的上涨代表着老城市的福利,而上海房价的坚挺代表的是新城市的溢价。东京靠资产货币化复苏、外资流入、富人避险、租赁市场成熟支撑了房价;上海靠结构性信贷扩张和资源集中度维持。全球资本想要配置中国资产,首先想到的是上海,但这套逻辑也在松动。
上海的高房价本质上是对未来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压注。当增速放缓、人口结构转折、产业升级进入深水区,房价与收入、利率之间的背离就成了一个难以回避的矛盾,这也是今天的价格悖论。东京房价连涨13年,但依然比上海便宜了1/3;东京人均GDP高出上海50%,但生活压力更小;东京顶豪价格远超上海,却被全球买家疯抢。这不是资产泡沫对比,而是定价体系的差异。东京的顶豪是全球金融资产,上海的顶豪仍是本地消费品;东京的市场以全球流动性定价,上海的市场以国内情绪定价;前者靠资本信任,后者靠增长故事。
从长期看,上海能否继续维持当前的高价,不取决于短期调控,而取决于能否在未来10年维持高增长、产业升级、人口流入的三重红利。如果这三项同时收窄,资产价格将回到现金流逻辑的主导时代,那将是上海从成长型市场转向成熟市场的标志。但反过来,如果上海能继续保持5%的复合增长,并在产业、金融、科技领域全面跃升,那现在的房价或许并不贵。毕竟,城市的真正价值不在楼价曲线,而在持续创造财富与机会的能力。
这告诉我们,东京终将进入稳态,而上海仍在追逐动能。一个是长寿,一个是青春,区别不在价格,而在时间的刻度。今天咱们就聊到这,你get到了吗?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