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博投研近日发布研究报告,对锂金属负极行业进行深度梳理。报告指出,随着电动汽车与消费电子对高能量密度电池需求日益迫切,传统石墨负极受限于理论容量低(372mAh/g),已难以满足下一代电池性能要求。锂金属负极凭借超高理论比容量(3860mAh/g)和最低电极电位(-3.04V),被视为突破能量密度瓶颈的关键路径。在与高容量正极搭配的锂硫、锂氧体系中,其能量密度有望达到650–950Wh/kg,在固态电池技术推进下更被寄予厚望。
然而,锂金属负极商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无限体积膨胀导致结构疏松、锂枝晶生长易引发短路、死锂形成降低库伦效率、SEI膜不稳定加剧副反应、循环过程中极化电压升高等。针对这些问题,产业界已形成多路径改性方案:通过三维宿主结构(如碳纳米管骨架、多孔铜集流体)引导锂均匀沉积,将库伦效率提升至92.4%;采用亲锂元素修饰或构建锂合金,优化沉积行为;开发高浓度电解液与人工SEI膜,增强界面稳定性,其中LiF基保护层通过磁控溅射技术实现优异枝晶抑制效果。
制备工艺方面,当前以挤压轧制法为主,可量产20–400微米锂箔,但难以满足15μm以下超薄需求。气相沉积中热蒸发镀技术最具潜力,已用于微型电池制造;熔融法因成本较低和工艺兼容性好成为重点发展方向,但需解决锂对基材润湿性差的难题。无负极电池设计通过预锂化技术补充活性锂,宁德时代最新研究通过电解液优化将循环寿命提升至483次,推动500Wh/kg电池走向实用。
产业层面,三类企业积极布局:锂企如赣锋锂业已实现300mm宽幅、3μm极薄锂带量产,并配套固态电池系统;负极厂商如璞泰来、道氏技术致力于三维复合负极与超薄锂膜开发;箔材企业如英联股份、中一科技则推进蒸镀法与锂-铜复合集流体技术,部分产品已送样头部电池企业。天铁科技更获得4亿元铜锂复合带订单,反映产业链配套逐步成熟。
市场前景方面,预计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614.1GWh,其中全固态占比约30%。若25%的全固态电池采用锂金属负极,届时负极需求将达1.08万吨,对应市场规模约108亿元。尽管在界面适配、成本控制与标准建立方面仍需突破,锂金属负极无疑将为高能量密度电池的未来注入强劲动力。
【注】更多研报请上慧博智能策略终端PC版或慧博投资分析APP。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