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公里崎岖山路,连接着现代都市与雪域高原;一颗赤诚初心,牵挂着协合村里的万家灯火。2023年深秋,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质量评价与病案管理部干事朱士松跨越山海,奔赴理塘县君坝镇协合村,开启了他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征程。初抵海拔4000多米的协合村,寒风裹挟着尘土掠过村头那棵历经风霜的老柳树。70岁的布拉奶奶紧紧握住这位新任书记的手,声音颤抖却充满期盼:“书记,雨季一到,咱们的路就泥泞不堪,还常发生山体滑坡,根本没法走……”这句沉甸甸的嘱托,如同一粒种子,在这位来自医院的驻村书记心中生根发芽。
党建引领:从“冷板凳”到“主心骨”的蜕变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回忆起2023年11月第一次组织召开党员大会的情景,朱士松记忆犹新:“通知了28名党员,只来了不到10人,会议室里冷冷清清。”面对这种情况,朱士松明白,要赢得村民信任,必须先走进群众心里。
从此,他踏上了漫长的走访之路。清晨,他携工作队员手执笔记本,深入牧民家中;正午,他与村民围坐草地,共饮酥油茶,倾听心声;夜晚,他伏案整理走访记录,谋划解决之策。两个月里,他访遍了协合村的每家每户,与村民同劳动、话家常,以真挚行动逐渐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渐渐地,村民的态度发生转变,开始愿意敞开心扉,提出宝贵意见。
老党员扎西感慨:“以前的干部开会讲空话,朱书记是实打实为我们办事。”
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朱士松全力加强党组织建设。他坚持政治引领,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与路线方针,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制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同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有效激发党员爱国热情与责任担当。
针对村党群服务中心设施陈旧、功能不全,甚至缺少基本卫生条件的问题,经村“两委”研究决定,对其进行扩建升级,打造集办公议事与文化活动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朱士松积极向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争取支持,2024年成功获得10万元帮扶资金,完成改建工程。如今,一个功能齐全、环境整洁的全新活动中心已然落成,成为村委办公和村民文化生活的坚实阵地。
与此同时,村级防火值班卡点也实现升级。2025年2月18日,通过规范完成“四议两公开”程序,决定在卡点基础上增建阳光棚。该项目再获医院10万元资助,于2024年顺利建成,既改善了值班条件,也为村民提供了可开展小型活动的灵活空间。
驻村工作队还注重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积极培养后备力量,成功发展年轻党员克珠。通过远程教育、“学习强国”等平台,不断提升党员综合素质与致富能力。随着组织场所规范化建设的推进,昔日冷清的党群服务中心焕然一新,成为村民愿来爱来的“温馨港湾”。
2024年春,一场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在协合村举行。25岁的克珠面对党旗郑重宣誓,成为朱士松到任后发展的首位年轻党员。“我要以朱书记为榜样,为建设家乡贡献力量。”他激动地表示。
如今的协合村,党员队伍焕发新生,活动场所修缮一新,昔日的“冷板凳”真正变为干群齐聚的“热炕头”。
产业突围:牦牛合作社的“逆袭”传奇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理塘县协合村的草场上,成群的牦牛正悠闲地啃食着沾满露水的牧草。驻村第一书记朱士松站在山坡上,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两年前,他刚到这里时,眼前的这片草场承载的不仅是牦牛,更是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全部期盼。
“协合村不缺资源,缺的是发展思路。”经过一个多月的深入走访调研,这位来自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驻村干部敏锐地发现,虽然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牦牛,但分散的养殖方式让村民们在市场上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成立合作社,把大家的力量凝聚起来!”这个想法在朱士松心中萌生。
然而,当他在村民大会上首次提出成立牦牛养殖合作社的设想时,迎接他的不是掌声,而是一片沉默和质疑。
“以前也搞过合作社,最后都不了了之。”村民大会上,老养殖户泽仁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各家养各家的牛,虽然卖不上好价钱,但至少稳妥。”
“牦牛就是我们全部的家当,万一亏了怎么办?”另一位村民格桑补充道,他的话道出了在场大多数人的担忧。
面对这些质疑,朱士松没有退缩。他明白,要改变村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光靠说教是行不通的,必须让他们亲眼看到合作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朱士松开始了他的“破冰”行动。他邀请省里的牦牛养殖专家进村举办培训班,从科学饲养到疫病防治,系统地提升村民的养殖技能;组织村民代表前往雅江、道孚等地的成功合作社参观学习,让他们亲身感受规模化养殖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一笔一笔地为村民算经济账:分散养殖时,每头牦牛的利润不到800元,而通过合作社统一销售、加工,利润可以提升到1200元以上。
“朱书记带着我们看的那个合作社,去年光是分红就有十多万哩!”从道孚参观回来的村民达瓦在村里逢人便说。渐渐地,村民们的思想开始转变,从最初的怀疑观望,到后来的主动咨询,最终全村有32户村民决定加入合作社。
2016年5月,在理塘县农牧局和君坝镇党委的见证下,“理塘县盈收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朱士松争取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扩建党建服务中心、卫生间、储物间、卡点和值班室。
合作社运营首年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实现收益6万元,比传统分散养殖收益提高了50%。在年底的分红大会上,脱贫户达瓦捧着厚厚一沓现金,脸上笑开了花:“以前商贩来收牦牛,总是压价,现在跟着朱书记干,不仅卖出了好价钱,年底还能分红,日子真有盼头!”
更让村民欣喜的是,朱士松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积极对接电商平台,帮助合作社开拓线上销售渠道;与成都的食品加工企业合作,开发出牦牛肉干、牦牛酸奶等高附加值产品;还计划在明年建设自己的牦牛肉精深加工车间。
“我们要让协合村的牦牛走出高原,走向全国。”望着远处成群的牦牛,朱士松信心满满地说。此时,夕阳的余晖洒在合作社新修的牛圈上,也照在每个村民洋溢着希望的脸上。这个曾经因循守旧的高原村落,正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合作社的成功不仅带来了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现在,每周一的合作社例会上,村民们都会热烈讨论养殖技术和市场信息,曾经的质疑声早已被充满信心的建言献策所取代。协合村的牦牛产业,正在这片雪域高原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逆袭”传奇。
温情守护:雪域高原上的生命之歌
作为医疗卫生系统派出的干部,朱士松始终将守护村民健康视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
2023年10月,细雪纷飞的高原上,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刘建亲自率领医疗团队奔赴协合村。医护人员刚下车便出现高原反应,但面对早已等候多时的村民,他们片刻未歇立即投入工作。“卡卓,卡卓(谢谢)!”76岁的格桑大爷在接受专业白内障检查后激动不已——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接受系统的眼科诊疗。当天,医疗队用刚学会的藏语耐心沟通,为200余名村民完成免费体检,发放药品价值3万余元。那一抹忙碌的白色身影,成为雪域深处最温暖的风景。
更深入的健康守护体现在日常点滴中。朱士松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帮助村卫生室规范药品管理,建立完善的村民健康档案,系统开展高原多发病防治宣传。他还积极协调医院专家,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为危重病患者提供及时诊疗,让优质医疗资源跨越山川阻隔。
2025年初,一场温暖的爱心接力在村庄上演。朱士松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困难家庭衣物短缺,孩子们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中仅靠破旧单衣御寒。他立即向“娘家”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发出求助。短短一周,医院职工捐赠的600余件衣物就从成都运抵高原。8岁的卓玛紧紧抱着崭新的粉色棉袄,冻得通红的小脸绽放灿烂笑容:“朱书记,这是我第一次拥有新衣服!”
2025年8月,“爱心传递·情暖乡村”物资发放活动再次温暖了整个村庄。在朱士松的精心组织下,爱心企业捐赠的620件衣物、263套书籍及40套学习用品精准送达每位需要的村民手中。布拉大妈抚摸着新衣料子,眼角湿润:“朱书记太细心了,这些东西正是我们需要的!”村民泽翁格来也高兴地表示:“这些书孩子正好用得上,感谢朱书记,感谢爱心企业!”
与此同时,朱士松积极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引导全体村民讨论制定了涵盖社会治安、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四个方面的村规民约,为培育文明乡风、推进乡村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两年多来,在君坝镇党委和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全力支持下,朱士松始终牢记“为民办事服务”的职责使命,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情温暖民心,在雪域高原上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生命守护之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