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刘玉婧
牙刷换名“牙科用毛刷”,防晒口罩改叫“医用隔离垫”,护肤品包装成“护理敷料”。这些看似荒诞的商品改名术,实则是违规企业套取医保基金的手段。打着械字号的幌子,凭借27位正规医保编码,这些非医疗产品竟然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药店医保结算系统,让医保卡沦为“购物卡”,严重触碰了医保基金专款专用的底线。
违规企业的逐利之心昭然若揭。从河南省超亚新材料有限公司9000万元的防晒产品订单,到湖南慕雪时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销千万的“医用护肤品”,企业们深谙“医疗器械备案”的漏洞,口中虽标榜“生产合规、包装合规”,实则利用名称偷换、用途造假,将日用品伪装成医用品,赚取高于普通商品的利润。这种钻制度空子的行为,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直接侵蚀着医保基金的安全,是对全体参保人利益的公然掠夺。
审批流程的“形式合规”背后,是监管的缺位。近年来,国家药监局披露了多个因“产品实际功能与备案用途不符”导致一类医疗器械注销或撤销的案例。我国对一类医疗器械实行备案制,但实际操作中,部分地区对材料的审核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问题。生产和销售日用品的企业只需修改产品名称和用途说明,就能轻松获得医保编码,这种“纸面上的合规”,本质上是审批标准模糊、审查流于表面的产物,为骗保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
医保基金是参保人的“救命蓄水池”,职工缴费、单位补助、国家补贴共同汇成这池“救命水”。专款专用的制度设计,正是为了让资金精准流向医疗需求,保障参保人看病就医的基本权益。它可能是老年人的降压药,是患儿的退烧针,是重病患者的手术费。当有人用医保卡刷走牙刷、面膜时,看似占了小便宜,实则在透支整个医保体系的公信力,导致医保基金池“跑冒滴漏”,最终影响医保报销比例、医疗资源供给,稀释的是全体参保人的长期利益。
医保基金的每一分钱都关乎民生底线,容不得半点侵占。监管部门需收紧医疗器械备案标准,建立“名称——用途——实际功能”三位一体的审查机制,对明显超出医疗场景的产品坚决说不;同时要强化医保、市监、药监之间的跨部门联动,让伪装的“医用产品”失去生存空间。参保人也应摒弃“薅羊毛”的套利心态,需要明白今天刷走的“零花钱”,明天就可能是自己的“救命钱”。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