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9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广州奥体中心盛大开幕。手擎“绽放”火炬的火炬手踏浪而来,拾级而上“点燃”高达16.5米的巨型主火炬塔。这座承载着亿万目光的“荣耀地标”,正是由金石三维集团旗下子品牌自由三维团队以FGF颗粒3D打印技术全程参与设计、制造、安装。

从8月10日启动打样到10月15日完成最终安装,67个日夜,1600小时连续攻坚,金石团队用工业级3D打印的精度与效率,揭开了“3D打印赋能大型体育赛事”的新篇章。这也是中国体育赛事史上,第一次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超大型异形雕塑。
![]()
为何选择金石三维
作为开幕式核心视觉符号,主火炬塔需同时满足三大需求:艺术性、功能性和标志性。在功能性方面,内部需集成龙骨结构支撑16.5米高度,表面开孔嵌入LED灯珠,实现“由内而外”的发光效果;在标志性方面,作为国家顶级赛事地标,需兼顾耐久性(户外长期展示)、抗风性(应对珠三角台风季)与视觉辨识度。
传统工艺下,此类异形大型雕塑需分段铸造、人工焊接,不仅周期长(常需3-5个月),更难保证曲面精度与结构一致性。而金石三维的3D打印技术,恰好能破解这一难题。

作为国内工业级3D打印领军企业,金石三维深耕文创雕塑与大型工程领域多年,凭借在超大尺寸3D打印、结构优化与快速交付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刷新了行业对大规模定制智造的认知。
近年来,金石三维已累计完成超200+件大型3D打印项目(最大单体尺寸超30米),成功打造多个大型城市地标项目案例,如四川德阳“中国装备科技城迎宾长廊”项目、湖北恩施女儿城项目、深圳市龙岗主题公园项目、深圳湾万象城二期项目、安徽蚌埠科技城项目等等。
![]()
团队掌握从数字建模、材料适配到后处理的全链路技术,尤其擅长:
复杂曲面成型:通过FGF(颗粒熔融沉积)+FDM(线材熔融沉积)工艺,实现毫米级曲面精度;
超大尺寸一体化打印:自主研发的“分段拼接+应力消除”技术,突破传统3D打印尺寸限制;
功能集成制造:将结构件、装饰层、电路通道同步打印,减少后期改造成本。
基于此,全运会组委会最终选定金石三维旗下自由三维团队作为主火炬塔的3D打印承建方,一场“科技与艺术的极限挑战”就此展开。
从0到1——67天攻坚全记录
![]()
设计阶段
在“艺术”与“工程”间找平衡
项目启动之初,设计团队便面临第一个难题:如何将“流动的湾区”“绽放的木棉”转化为可打印的3D模型?主创设计师回忆:“最初方案中,立柱的弯曲弧度达120°,中心圆盘的镂空密度高达60%。若直接按艺术造型打印,可能导致结构失稳或材料浪费。”为此,金石三维组建“设计-工程”联合小组,采用“逆向优化法”:
1、拓扑优化:通过有限元分析(FEA)软件,模拟不同部位的受力情况,将非承重区域的冗余结构简化,保留美学特征的同时减轻30%重量;
2、分层打印策略:将立柱分为7段、圆盘分为3段,每段预设“拼接槽口”与“加强筋位”,既保证整体强度,又降低单段打印难度;
3、材料适配测试:针对ABS材料的收缩率(约0.8%-1.2%),在设计阶段预留0.5mm/米的补偿量,避免打印后变形。
8月9日,定稿模型通过组委会审核,一场“毫米级精度”的制造战役正式打响。
大尺寸打印最怕“首件失败”。为验证模型可行性,团队决定先制作1:10缩比样件(高1.65米),并针对曲面成型精度、结构稳定性、表面质量、灯光集成效果4项核心技术进行一一测试。8月26日,16个小样全部通过检测,打印参数与工艺路径正式锁定。
正式打印
15天,1600小时“不停机”挑战
9月1日凌晨,金石三维中山基地的3D打印车间灯火通明。三十台工业级FGF打印机(单台最大打印尺寸3m×3m×3m)同步启动,主火炬塔的“骨骼”——三支立柱与中心圆盘开始逐层生长。
![]()
总打印时长:15天×24小时=360小时(实际因并行打印,设备总运行时长超480小时);
耗材用量:ABS线材约1.2吨,其中立柱占比65%,圆盘占比25%,连接部件占比10%;
精度验证:每段打印完成后,采用三维扫描仪(精度±0.05mm)进行全尺寸检测,最大偏差仅0.18mm,远超设计要求。
后处理阶段
从“毛坯”到“艺术品”的72变
![]()
打印完成的立柱与圆盘只是“半成品”,真正的考验在于后处理——如何让冰冷的ABS材料焕发金属质感,并实现“由内而外”的发光效果?
表面处理:设计要求表面为“香槟金色电镀漆”,但ABS材质直接电镀易脱落。团队采用“化学粗化+导电漆底涂”工艺:
粗化:用800目砂纸打磨表面,再用铬酸溶液腐蚀,增加表面积与附着力;
底涂:喷涂导电铜浆,厚度控制在5μm,形成“金属基底”;
电镀:放入无氰电镀槽,沉积镍层(8μm)+ 金层(0.5μm),最终呈现均匀的香槟金色,耐盐雾测试达500小时以上。
灯光集成
让雕塑“呼吸”起来
![]()
中心圆盘与立柱表面分布着4000余个φ3mm透光孔,需嵌入LED灯珠并实现“渐变发光”效果。团队创新采用“预埋灯带+导光板”方案:
在打印阶段同步埋入柔性LED灯带(防水等级IP67),沿孔位螺旋排布;
表面覆盖0.5mm厚光学亚克力板,通过激光雕刻形成微结构导光,确保光线均匀透出;
控制系统集成20路调光模块,可根据开幕式流程切换暖黄、橙红、炫彩等模式。
龙骨强化
看不见的“安全守护”
![]()
为确保16.5米高的火炬塔在户外长期稳定,团队在内置钢龙骨基础上,额外增加“打印层+玻璃纤维网格布”复合加固层:
龙骨与打印层通过M8不锈钢螺栓连接,每0.5米一个固定点;
外层打印材料中混入30%短切玻璃纤维,抗拉强度提升至45MPa(普通ABS仅30MPa)。
安装阶段
毫米级对接的“空中芭蕾”
![]()
10月1日,拆解后的28个模块从中山启运至广州奥体中心。安装团队面临两大挑战:
场地限制:中心圆盘直径8米,需在仅3米宽的施工通道中吊装;
定位精度:立柱与圆盘的对接误差需<2mm,否则会影响整体结构强度与灯光效果。
安装总指挥陈工介绍:“我们采用‘地面预拼装+高空微调’策略。先用全站仪在地面完成模块预拼,标记对接基准线;再通过汽车吊+液压千斤顶缓慢提升,实时监测水平度与垂直度。最终,仅用7天便完成全部安装,经检测,所有对接点误差均控制在1mm以内。”
技术突破
3D打印重新定义“大型雕塑”
![]()
效率革命
从3个月到2个月,工期缩短33%
传统铸造工艺需经历模具制作(1个月)、翻模(1个月)、焊接(0.5个月)、表面处理(0.5个月),总周期超3个月。而金石三维的3D打印方案:省去模具费用(节约80万元);打印与后处理并行(如打印第3段立柱时,已完成第1段的电镀);现场仅需简单组装,无需大规模焊接。
艺术解放
复杂造型不再“望而却步”
火炬塔的立柱采用“双螺旋上升”曲面,传统工艺需人工敲凿修正,难以保证对称性。3D打印则直接“复制”数字模型,曲面误差<0.2mm,连设计师都惊叹:“这正是我们想要的流动感!”
功能集成
“打印即成品”的制造哲学
从结构龙骨到灯光通道,从表面纹理到防腐涂层,火炬塔的核心功能均在打印阶段同步实现。这种“一体化制造”模式,不仅减少了后期返工,更让“设计即落地”成为可能。
![]()
此次全运会主火炬塔项目的成功落地,是金石3D打印技术在大型文创雕塑产品领域的完美应用,它证明了3D打印不仅能做“小而精”的文创,更能扛起“大而重”的国家工程,为3D打印赋能大型赛事提供了典范。
未来,金石三维将继续深耕“3D打印+文创+工程”赛道,用科技赋能更多文化地标、城市景观与产业创新。我们相信,中国智造的下一个奇迹,将由我们共同书写。
注:本文内容来自自由三维打印,部分内容有修改
欢迎转发
1.
2.
3.
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