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清风传家 · 廉润万家 | 两本日记,三代传承:我家的“信、诚、善”

0
分享至



在我家抽屉的深处,安静地躺着两本日记。纸页已脆,墨迹渐淡,却凝重地承载着我们一家三代人最为珍视的精神传承——“信、诚、善”。没有雕金匾额,没有成文家规,这三个字,是父亲一生践行的承诺,是母亲日夜操劳的注脚,是我们这个平凡家庭最坚实的根基。

一切都要从1957年,父亲参加工作的那一年说起。

信:一诺如山

父亲生于1937年,少年岁月被烽火硝烟浸透。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那面鲜红的党旗早已将“信”字烙入他的灵魂——信于组织、信于人民、信于诺言。1957年,他加入148地质队从事野外勘探。面对险峻的环境、未知的勘探前路,他在一次任务前写下家书:“此次任务艰巨,若有不测,望照顾好孩子和弟妹。党的任务重于泰山,我必全力以赴。”

字句如石,一诺一生。无论命运如何颠簸,父亲始终未负组织,未负旁人。

诚:持心如镜

母亲的“诚”,藏于柴米油盐、昼夜琐细之间。她没有读过多少书,却总把一句话放在嘴边:“诚是立身之本,更是持家之根。”计划经济年代,物资紧缺,母亲掌管全家口粮。每晚煤油灯下,她总要将秤杆和算盘重新核对一遍。“宁可自己吃亏,不贪别人一分”,这句话,她重复了大半生。

三年困难时期,父亲既要照料祖父母与叔姑,又得接济母亲娘家年幼的弟妹。更雪上加霜的是,祖母罹患癌症,辗转求医于白求恩医院。即便如此,父亲仍将单位补助的细粮让予更困难的同事,自家人常年以野菜充饥。我们六个孩子常面黄肌瘦,母亲却从不抱怨。她总能把苦涩的野菜调理出暖意,在饭桌上轻声说:“你爸做得对。饿肚子事小,亏心事大。”她始终叮嘱我们诚实做人、用心读书、孝亲敬长。灯火昏黄,映出她清瘦而坚定的侧脸。

这份“诚”,如一面明镜,照出生活最本真的模样:不欺人,不自欺,心安即归处。

善:微光成炬

“善”,是祖辈留下最温暖的印记。邻里遇困,父母总是最先伸手。母亲端出她亲手腌制的咸菜,父亲则挤出微薄积蓄助人渡难。令我至今动容的是,困难时期,父亲一位同事家中断粮,父母毫不犹豫地将家中仅有的二十斤粮票分出一半送去。对方哽咽道谢,父亲只淡然回道:“谁都有难的时候,搭把手就过去了。”

他们从未期望我们成凤成龙,却时刻嘱咐:“无论走到哪儿,都要记得与人为善。一点微光,也能照亮一方天地。”

传承:无声处听惊雷

六十多年时光掠过,父亲的日记纸页早已泛黄,可那“信、诚、善”的字迹,却愈发清晰有力。我们兄妹六人如今已散居各地、各有家庭,而这三字家风早已如血液般流淌在我们生命之中。无论教书、行医、从政、在企,我们始终以父母为榜样:尽心对待每个学生,仁心对待每位患者,尽责对待每项工作……这些平凡却执着的坚持,都是家风无声的延续。

所谓传承,或许正是如此:将跨越时代的诺言,化作温暖他人的力量。

家风是什么?它从不是高悬的口号,而是父亲伏案书写时的认真,是母亲灯下核账时的专注,是父亲让出粮票时的果断,是他们对孝亲与助人的执着。如细雨入土,滋养幼苗成树;如微光成束,照亮前行之路。

这就是我家的故事,一个普通家庭关于“信、诚、善”的传承。平淡,却深沉;朴素,却熠熠生辉。值得我们用一生践行,并骄傲地传给下一代。

(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 郝明鱼)

来源:锦绣太原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锦绣太原 incentive-icons
锦绣太原
太原市融媒体中心官方账号
76284文章数 756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