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4年,中国光刻机产量翻番,全球份额悄然爬升。
同一时间,光刻机巨头ASML对华销售却从高峰的40%骤降至20%,董事会承认不确定性增加。
为何封锁反而催生了本土产业的爆发?这盘棋的终局会走向何方?
![]()
编辑:阿冰啊
封锁反噬,巨头先凉
2024年9月前后,美荷两国几乎踩着点儿,一前一后放出狠话,直接点名中国自主搞的光刻技术有问题,荷兰那边先动手,9月7日政府宣布扩大深紫外光刻机对华出口许可范围,把ASML的NXT:1970Ci和1980Di型号都拉进审查清单。
美国商务部也没闲着,几乎同时跟进,更新出口管制条例,把半导体制造设备的集成部件列为重点监控对象,两国官员在各自的发布会和报告里,直言不讳,说中国光刻机涉嫌逆向工程,侵犯知识产权。
![]()
这套组合拳,明摆着是想卡住中国脖子,不让咱们追上趟,可现实却演变成了另一番景象,有意思的是,这把精心打造的锁,似乎先锁住了锁匠自己,ASML前CEO彼得·温宁克在2024年1月2日的报告中直言,荷兰政府部分撤销出口许可后,公司shipment直接取消,损失上亿欧元。
美国智库报告更是接连出炉,列出所谓知识产权纠纷,暗示中国技术靠逆向工程得来,不是真正创新,荷兰媒体也跟着起哄,报道ASML员工数据被盗事件,指向中国企业,强化着这种质疑氛围。
![]()
可现实是,ASML在12月2日发布的声明里,也承认了一个事实:2025年净销售额预计30亿到35亿欧元,中国业务占比约20%,这个数字,与高峰时期相比,几乎是腰斩,而那些被限制出口的设备,正在中国本土被快速地替代。
2025年4月14日,南华早报报道,荷兰对华出口暴跌,但中国企业清库存后,转向自主替代,ASML的DUV机型虽贵,但国产货性价比高,晶圆厂反馈良率达标,这让原本坚不可摧的巨头神话,出现了第一道裂缝。
![]()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场封锁,还意外地点燃了中国本土创业的烽火,超过300家企业投入纳米压印等替代技术路径,一个新的产业生态,正在封锁的废墟上,野蛮生长。
![]()
生态觉醒,压力催化
面对这场史无前例的供应链“压力测试”,很多人预测中国半导体产业会崩溃,或者至少停滞十年,但巨大的压力,并没有带来预想中的崩溃,反而像一块烧红的铁坯被扔进了冷水,在剧痛中淬炼出了惊人的韧性。
这场前所未有的封锁,意外地催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国产替代浪潮,一个充满活力的“热带雨林”生态正在形成,上海微电子,这家成立于2002年的公司,就是这片雨林中的一棵大树,他们一路从引进技术、使用进口部件起步,到2016年终于实现了90纳米光刻机的量产。
![]()
而在2024年12月,也就是封锁最严酷的时刻,他们成功向国内生产线交付了首批28纳米浸没式光刻机,这背后,离不开一个强大的协同网络,中芯国际在这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帮助上海微电子优化28纳米样机的对准精度和产能,还率先开设了验证产线。
中芯国际既是国产设备的“首席验证官”,又是拉动整个本土产业链走向成熟的“火车头”,放眼望去,这绝不是零散的技术点突破,在长三角地区,半导体零部件的自给率已经超过了70%,从华卓精科自2016年起就开始攻关、并最终解决了关键振动抑制问题的双工件台。
![]()
到北京科华微电子等企业已经能够稳定供应的DUV光刻胶,一个个关键环节正在被补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闭环,正在加速形成,这种生态的韧性,不仅仅体现在大企业上,更渗透到了无数中小企业的选择里。
他们开始发现,国产设备虽然在某些极限参数上仍有差距,但在性价比、稳定供应和快速服务上,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当自主不再是口号,而是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商业选择时,这个生态系统,才算真正拥有了自我造血和进化的能力。
![]()
雨林繁荣,从点到面
如果说上海微电子代表的是“国家队”的深耕,那么2025年2月成立的“先进微电子装备”,就是“民企突击队”的典型代表,这家新公司快速崛起,在成立后不久,就向市场发货了500台步进式光刻机,迅速吸引了国内中小代工厂的订单。
这些中小代工厂,过去可能买不起、也买不到ASML的顶级设备,但现在,他们有了更适合自己的选择,一个代工厂老板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国产设备便宜,交货快,出了问题一个电话工程师就到了,这种安全感,是给再多钱也买不来的。”
![]()
这种来自市场最真实的选择,比任何政策扶持都更有力量,它让整个生态系统从“点状突破”走向了“雨林式繁荣”,这片雨林里,不仅有参天大树,更有无数的小草、灌木和藤蔓,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充满生命力的共同体。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极紫外(EUV)光源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功率已经接近国际水平,为未来的技术储备了关键火种,中芯国际与华为联手,通过深紫外多重曝光技术,硬是用国产设备实现了5纳米级别芯片的量产,良品率竟然达到了60%到70%。
![]()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条“弯道超车”的产线,据说已经接近三星3纳米工艺早期的水平,这足以让世界侧目,与此同时,另一场更具颠覆性的探索也在悄然进行,一些中国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光刻技术之外的“新大陆”——纳米压印光刻技术。
这项技术另辟蹊径,在14纳米节点上取得了突破,其性能据说足以媲美5纳米工艺,为中国半导体提供了另一条备选的、更具成本效益的技术路径,这种多元化的技术探索,正是雨林生态繁荣的最好证明,它意味着中国半导体不再押注于单一的赛道,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线作战、充满弹性的技术组合拳。
![]()
范式颠覆,未来已来
回过头看,这场由美荷联手发起的管制“炼金术”,最终的结果充满了悖论,它本想炼出“黄金”——一个技术停滞、产业衰弱、在全球分工中更加顺从的中国,但事与愿违,高压的坩埚中,催生出的却是一个在认知上更加独立、供应链上更加坚韧、技术路线上更加多元的“新物种”。
ASML的CEO也坦承,封锁根本无法阻止中国本土产业的发展,甚至承认中国这种多线作战的策略是有效的,中国虽然有些部分竞争力不足,可手握不少反制筹码,单边反制永远不是发展之道,希望西方国家能够早日转变想法。
![]()
这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的胜负,更是一种发展范式的胜利,它证明了,在21世纪,真正的竞争优势,不再是某项技术的领先,而是构建一个能够应对任何不确定性的、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
由国家的战略定力、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企业的创新活力和文化的奋斗精神共同构成,它能在顺境中加速发展,更能在逆境中完成自我进化和迭代升级,未来的竞争,将是生态与生态的对抗。
![]()
谁的生态更具开放性、更多元、更具自进化能力,谁就能赢得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荷的封锁,非但没有困住中国,反而意外地加速了这个强大生态系统的成熟,并提前开启了全球科技竞争的全新篇章了,面对一个能够自我进化的系统,传统的封锁手段还有意义吗?这或许是留给全世界的问题。
![]()
结语
封锁没能阻止森林生长,反而教会了树木如何自己寻找阳光。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技术与技术的较量,而是创新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对抗,谁的生态更具活力,谁就拥有未来。
面对一个能够自我进化的系统,传统的封锁手段还有意义吗?这或许是留给全世界的问题。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