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11月6日,上任不足一周的国民党主席郑丽文再次出手进行第五波人事安排,很明显,新老交替之间,郑丽文正在重整蓝营内部结构,而前主席洪秀柱的嫡系也得到了重用。
与此同时,党内老人赵少康却突然被起诉,难道内斗就这么赤裸裸的开始了?还是说有什么其他隐情?
![]()
用制度撬动酱缸
过去蓝营内部那种论资排辈、圈子决定位置的“酱缸文化”,是郑丽文最想打破的东西。她上任后直接放话“广开大门”,用人标准只有一个:能力。不问你从哪里来,也不管你是不是“根正苗红”的传统蓝营背景。
最具标志性的一步棋,就是任命了王安国来执掌整个文宣体系,这个名字,在传统蓝营政治圈里相当陌生。他并非出身政坛,而是一个在文化与音乐产业深耕多年的专业人士。这一任命,无异于向外界宣告,蓝营的用人哲学正在从“讲关系”转向“讲专业”。
![]()
恰好在此时,朱立伦时期的文宣旧部因个人规划,婉拒了留任的邀请,这为郑丽文引入新鲜血液创造了绝佳的条件。她抓住机会,不到一周内,就火速完成了五波人事调整。
一方面,她大胆启用了一批深蓝背景的全新核心团队;另一方面,又保留了绝大部分地方主委,稳住了基本盘。这种“核心换血、四肢不动”的操作,既有魄力,又不失稳健。
![]()
而且,为了确保平稳过渡,她还任命了资历深厚的李干龙和洪秀柱2016年竞选时期的核心幕僚张雅屏。这一系列操作的核心逻辑非常清晰:要用制度和规则,来撬动那个盘根错节的旧体系,将蓝营从一个耽于内斗的封闭组织,改造为一个以胜选为唯一目标的开放平台。
![]()
选举不再是吵架比赛
如果说人事调整是“立新”,那么选举策略的改革就是“破旧”,郑丽文深知,任何改革最终都要为胜选服务。她将“确保选举胜出”设定为上任后的首要务实目标,尤其是在即将来临的县市选举中。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她直接绕开了以往那种靠大佬协调、派系喊话的混乱模式,转而设计了一套制度化的提名框架。这套框架包含四种清晰的作业模式,目的就是用规则来压制最耗费精力的派系内斗,让大家别再吵了,按规矩来。
![]()
第一种模式最简单:现任的县市主管如果想争取连任,可以按照传统程序走,优先获得提名。第二种模式是“简化提名”,如果某个选区只有一位蓝营人士报名参选,那就别搞复杂了,直接提名。这两种模式都是为了稳定军心,减少不必要的内部消耗。
第三种模式针对的是有多人竞争的“热门选区”,提名小组会先介入沟通评估,如果实在谈不拢,那就别伤和气,直接上民调,用数字说话,谁行谁上。这种方式虽然简单粗暴,但却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情”和“关系”的干扰。
![]()
第四种模式则直接触及了最敏感的“蓝白合作”议题,在那些蓝、白两营支持者有重叠的选区,郑丽文的方案是,优先协调。协调的唯一标准,就是谁的民意支持度更高、谁的胜算更大,谁就成为那个唯一的代表,根本不用去管他挂的是蓝旗还是白旗。
为了让这个原则落地,郑丽文团队将“共同防止绿营胜出”确立为跨党派合作的最高指导原则。这不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意向表达,而是变成了可以操作的制度。
![]()
为了铺垫后续合作,郑丽文已经和白营的关键人物黄国昌完成了首次会面。这标志着蓝营的合作策略,正从模糊的喊话,转向清晰的、有实际步骤的行动。
就在郑丽文大刀阔斧推动改革、试图为蓝营构建新秩序的同时,党内的另一位重量级人物赵少康,却因为自己的行为,一步步走入了旧时代的黄昏。
![]()
旧剧本这次失灵了
一切都源于726那场投票,在媒体的长枪短炮之下,赵少康将自己的选票清晰地举在了胸前。这个“亮票”行为,在法律上是明确的违规。然而,事后他的第一反应,却是坚决否认,辩解说自己“没有亮票”,只是“晃了一下”,根本不清楚票面是朝内还是朝外。
这种传统的政治公关话术,或许在过去还能应付一下舆论,但在刚性的司法程序面前,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台北地检署经过调查,于11月6日正式对他提起公诉。检方的态度异常强硬,直指他事后辩解前后矛盾、态度不佳,因此要求法院“从重处理”。
![]()
这意味着,他面临的可能不仅仅是罚款,拘役的风险大增,甚至理论上最高可判两年徒刑。司法程序的启动,彻底撕碎了他最初的辩解。被起诉后,赵少康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他改口称希望能够以罚款了结此事,并承诺未来一定会更加小心。
这种前后的巨大反差,让外界看清了他旧有应对方式的失策。在明确的影像证据面前,他最初的否认被普遍认为是不诚实,这极大地消耗了他的公众信誉。他的遭遇清晰地表明,那种依赖媒体影响力进行舆论攻防的旧玩法,在今天的环境下已经行不通了。
![]()
赵少康的困境,根植于他一贯的行事风格。在蓝营领导人改选期间,他公开支持郑丽文的对手郝龙斌,选后也持续对新领导层公开批评,不断制造内部矛盾。这些行为早已让他在党内的支持度不断下滑,逐渐陷入孤立。而这次的司法风波,则象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吊诡的是,赵少康的失势,客观上为改革清除了一个最主要的内部阻力源。他从一个有力的党内批评者,变成了一个需要处理个人麻烦的“出事”人物。这使得蓝营内部的焦点,迅速从“郑赵之争”的权力斗争,转移到了对新领导层改革议程的关注上。
![]()
结语
赵少康的遭遇,被党内不少人视为一个警钟,一个“越界太多”后必然要承担的后果。这无形中削弱了旧势力的声浪,反而增强了郑丽文所代表的年轻团队与新领导层的向心力。正是在这种“改革空间”被意外拓宽的背景下,郑丽文的改革才能如此顺畅地推进
一场由个人危机引发的“破旧”效应,与一场主动的制度性“立新”变革,就这样交织在了一起,共同驱动着蓝营发生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化。风向,确实已经变了。
![]()
东南网2025-11-08《郑丽文公布国民党新人事:新媒体部主任自称“说唱歌手”》
闽南网2025-11-0《赵少康“大罢免”亮票2次,遭台北地检署起诉:从重量刑》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