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新五联”时代已至!维立西呱的加入,推动治疗心衰治疗理念迈向覆盖全程、重在预防的主动风险管理新阶段。
引文
尽管以“新四联”为代表的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GDMT)极大改善了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的预后,但心衰作为心血管疾病最后的战场,其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患者五年死亡率超过50%,高再住院率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即便在接受充分治疗后,患者仍面临显著的残余风险。这一困境已成为全球心衰领域最亟待突破的核心痛点。
2025年ESC大会公布的VICTOR及VICTORY研究,犹如一道划破夜空的曙光,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关键证据。维立西呱,一种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刺激剂,在其证据体系中再添厚重基石,首次在“稳定期”的HFrEF患者中证实了其降低死亡风险的获益。基于这一突破性进展,在2025年上海进博会期间,“医学界”特邀中国心血管领域的顶尖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京敏教授,深入解读这一系列研究如何重新定义HFrEF的全程管理策略,推动治疗理念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管理”的根本性跨越。
跨越“疗效平台期”,HFrEF管理的残余风险与未满足需求
心衰治疗的演进史,是一部不断认识疾病本质、追加治疗靶点的奋斗史。从“金三角”到“新四联”再到“五朵金花”,每一次治疗范式的变迁都带来了预后的改善,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即便在当今的标准治疗下,临床实践仍未触及理想的终点。
葛均波院士对此有着深刻的洞察:“心衰并非单一机制驱动的疾病,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细胞信号通路受损、心肌代谢异常、系统性炎症、微循环功能障碍等多条病理通路共同作用的结果。‘新四联’药物针对了其中的几条核心通路,但疾病的其他驱动因素仍在持续损害心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临床上我们看到许多症状稳定的患者,其远期死亡风险,尤其是心源性猝死(SCD)的风险,依然居高不下。这种稳定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假象,其背后潜藏着持续进展的心肌重构和电生理不稳定。”
周京敏教授则从疾病负担的宏观角度,精准地勾勒出当前管理的“痛点”[1-6]:“我国心衰患者人群庞大,存量超过千万,且每年有近300万新发病例,构成了巨大的公共卫生挑战。更为严峻的是预后的‘三高’态势:高死亡率、高住院率与高疾病负担。大量真实世界研究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患者在因心衰加重出院后30天内会再次住院,部分患者一年内住院甚至超过三次。这背后是巨大的医疗资源消耗和家庭照护压力。”
VICTOR/VICTORY研究——破局稳定期,夯实全程管理证据链
今年ESC大会上发布并在《柳叶刀》杂志发表的VICTOR研究[7],完善了心衰全程管理的证据链。它精准地切入了一个长期被临床忽视的领域——那些看似病情平稳、已接受充分GDMT的HFrEF患者。
作为VICTOR研究的Leading PI——葛均波院士回顾了研究的艰辛历程。这一成绩凝聚了来自中国48个研究中心全体研究者的智慧与心血。同时, 葛均波院士 表示VICTOR研究回答了一个关键问题:对于近期未发生心衰加重、看似稳定的患者,临床治疗是否真的已达到理想治疗目标?答案是否定的。
研究结果明确显示,在这样一组背景治疗非常充分的患者中,加用维立西呱依然能够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心血管死亡相对风险降低17%,全因死亡相对风险降低16%。这一数据具有革命性意义,它彻底打破了“稳定即安全”的传统认知迷思。
葛均波院士 特别强调了研究在心源性猝死方面的表现,VICTOR研究证实,维立西呱可显著降低心源性猝死风险达25%,这个数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它提示我们,维立西呱通过其独特的一氧化氮-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环磷酸鸟苷(NO-sGC-cGMP)通路,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改善了心肌的纤维化、肥厚以及电生理稳定性,从而为心脏提供了一层对抗恶性心律失常的额外的保护。这为那些存在SCD风险但无法或不愿植入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药物干预选择。”周京敏教授借助“木桶理论”阐释了心衰的治疗逻辑:疾病由多通路机制驱动,对应多块“短板”。“新四联”修复了四块主要短板,但风险缺口依然存在。维立西呱的加入,正是通过调节NO-sGC-cGMP通路,补上了这关键的“第五块短板”。
从证据链完整性的角度,周京敏教授对VICTORY汇总分析的价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VICTOR研究并非孤立存在,它与之前在心衰加重患者中证实维立西呱获益的VICTORIA研究,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闭环。VICTORY[8]预设汇总分析将这两项研究的个体数据合并,在更广泛的HFrEF患者群体中证实了维立西呱疗效的一致性:能够一致性地降低心血管死亡或心衰住院复合终点风险9%,心血管死亡风险11%,全因死亡风险10%。这意味着,无论患者处于疾病进程中的哪个阶段——是刚刚经历加重事件的高风险期,还是看似风平浪静的稳定期,维立西呱都能提供持续且可靠的保护。这彻底夯实了该药物在HFrEF全程管理中的基石地位。”
这一系列证据促使临床理念发生根本转变:心衰的“稳定期”不应再是临床观察和药物减量的“窗口”,而是一个弥足珍贵、能够主动干预以延缓心肌重构、预防终末事件的“关键机遇期”。
从证据到实践,构建以“主动风险管理”为核心的HFrEF治疗新格局
顶尖的临床证据最终需要转化为切实可行的临床实践。VICTOR/VICTORY研究带来的,不仅是一个新药的疗效数据,更是一套全新的治疗逻辑和策略。
葛均波院士详细阐述了这一治疗逻辑的变迁:“过去我们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是‘事件驱动’的——患者出现症状加重、住院了,我们才去强化治疗。VICTOR研究推动我们转向‘风险驱动’的主动管理模式。即便患者没有症状,只要其存在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和心衰病史,其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状态的标志。我们需要在稳定期就积极评估患者的残余风险,特别是猝死风险,并像对待心衰加重患者一样,积极、尽早地启用所有能改善预后的药物。维立西呱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们在稳定期缺乏有效主动干预手段的空白。”
当谈到具体的治疗策略时,周京敏教授对“新五联”(ARNI/ACEI/ARB + BB + MRA + SGLT2i + 维立西呱)的地位进行了深入剖析。VICTORY汇总分析所提供的坚实证据,使得“新五联”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具备了成为HFrEF标准治疗基石的资格。这符合多重通路联合阻断的现代心衰治疗策略。
周京敏教授指出,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不必拘泥于僵化的用药顺序,而应采取更灵活的“谁行谁上”策略。维立西呱因其对血压、血钾及肾功能影响甚微,且药物相互作用少,具备卓越的安全性与耐受性,为因耐受性问题无法使用某些药物的患者提供了关键的早期治疗选择。其早期应用不仅能直接带来生存获益,更能为后续其他心衰药物的逐步滴定与优化创造有利的血流动力学条件,有“大能耐”,更具备“小脾气”。
如果将视角从初始策略延伸至全程管理,周教授借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一古语,将心衰治疗升华为一场需要耐心与远见的“马拉松”。他强调,治疗目标应超越短期症状控制,着眼于患者的长期生存与生活品质。而维立西呱在疾病各阶段均被证实能持续降低风险,正如同这场“马拉松”中一位可靠的伙伴,成为在标准治疗基础上,推动心衰管理迈向“让患者活得更长、更好”这一更高目标的关键力量。
总结
与葛均波院士、周京敏教授的对话,清晰地勾勒出心衰管理领域正在发生的一场静默革命。VICTOR与VICTORY研究如同两块关键的拼图,完整地呈现了维立西呱在HFrEF患者从事件后高风险期到长期稳定期的全程价值。它们用确凿的数据告诉我们,心衰的“稳定”是一种需要被积极管理和干预的风险状态。
这一系列证据正在重塑临床医生的思维模式:从满足于“症状控制”到追求“风险化解”,从被动的“事件响应”到主动的“全程管理”。维立西呱作为实现这一战略转变的关键武器,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卓越的安全性,有望与现有标准治疗携手,共同构成HFrEF治疗的“新五联”基石方案,为无数患者带来“心”希望。未来,随着该策略在临床实践中的深入推广与普及,中国心衰管理的整体格局必将迎来一个更加主动、更具成效的新纪元。
专家简介
![]()
葛均波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生物医学研究所所长
复旦大学泛血管医学研究院院长
复旦大学干细胞和组织工程中心主任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
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理事会理事
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
WHF的常务理事
专家简介
![]()
周京敏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
美国心脏病学fellow(FACC),欧洲心脏病学fellow(FESC),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心力衰竭学组副组
第九、十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力衰竭学组副组长
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兼秘书,心力衰竭学组组长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协会常委
上海市医师协会罕见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王华, 柴坷, 杨杰孚等. Circ Heart Fail.2021Aug.
[2].Wang H et al. Circulation: Heart Failure.
[3].2018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4].Mamas MA et al. Eur J Heart Fail. 2017;19:1095-1104.
[5].Huang J et al. J Med Econ. 2017 May;20(5)_549-553.
[6].Zhang Y et al. J Card Fail. 2017 Dec;23(12):868-875.
[7].Faiez Zannad,et al.VICTOR: Vericiguat Global Study in Participa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2025 ESC.
[8].Presented at ESC 2025, publication accepted. Zannad F et al. Lancet Sept 2025.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医学界心血管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