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汪宏胜) 金秋时节,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镇的千亩蟹塘上风拂波涌,粼粼水光里,一只只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大闸蟹正翘首以待,沿着冷链物流网“爬”进全国千家万户的餐桌。这份沉甸甸的丰收喜悦,是无数养殖户用汗水浇灌的成果,而“姑苏乡土人才”"邹建星,便是这群追梦人中最耀眼的“领头雁”。从西装革履的外企白领,到泥里水里的水产专家;从18亩亏损鱼塘的“门外汉”,到国家级示范场的掌舵人,他用整整二十年光阴,把不起眼的“小螃蟹”,做成了撬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
2004年,怀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与对农业的满腔热忱,邹建星毅然辞去令人艳羡的外企工作,带着积蓄回村承包了18亩鱼塘。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来得猝不及防,缺乏养殖经验的他,第一次创业就遭“滑铁卢”,投入的心血最终血本无归。那一刻才明白,农业不是凭热情就能闯荡的江湖,技术才是硬通货。挫折没有打垮他,反而点燃了他骨子里的韧劲。他一头扎进养殖知识的海洋,白天泡在塘口观察水质变化,晚上挑灯夜读钻研技术书籍,不仅辗转参加各类农业培训,更专程重返校园,在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系统学习水质调控、病害防治等专业知识。正是这股不服输的劲头,让他终于破解了成蟹成活率低、回捕率低的行业难题,让曾经冷清的蟹塘重新焕发生机,一步步扭亏为盈。
时光荏苒,从“学生”到“专家”的蜕变,在2022年迎来了新的里程碑。这一年,邹建星与母校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携手,在自家高标准渔业园区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搭建起“理论扎根实践、成果反哺产业”的创新桥梁。近二十年的塘口摸爬滚打,让他清醒地意识到,传统养殖路越走越窄,必须敢闯敢试才能抢占先机。当时大闸蟹养殖热潮席卷市场,他却敏锐嗅到饱和风险,率先试水“虾蟹混养”新模式——青虾生长周期短、见效快,能快速实现资金回流,与生长周期较长的大闸蟹形成完美互补。创新的种子很快结出硕果,同年,他的养殖基地成功跻身江苏现代农业(青虾)产业技术体系昆山推广示范基地,实现了从单一养殖到“育、繁、推”一体化经营的华丽转身。如今,他每年带动“太湖三号”青虾示范推广2000亩,为当地水产种业市场化闯出了一条特色新路。
![]()
当智慧农业的春风吹遍田野,邹建星又一次站在了创新的潮头。他斥资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将无人机巡塘、无人智能船投饵、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等“黑科技”引入蟹塘。如今,只要打开手机APP,水体含氧量、pH值等关键指标一目了然,昔日雇人巡塘的奔波操劳,变成了指尖轻点的精准管理。管理效率提高30%以上,成本却降了不少。智能化改造让养殖过程从“凭经验”迈向“靠数据”,也让他的基地成功获评“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他本人亦荣膺昆山市十佳高素质农民称号。
“每天清晨,脚踩泥土去塘口转一圈,听着水波荡漾、看着虾蟹欢腾,心里就格外踏实。”邹建星的脸庞被日光晒得黝黑发亮,双手布满与泥土打交道的老茧,但聊起朝夕相伴的虾蟹,眼中总有藏不住的光芒。在他心中,养殖早已不是谋生的“生意”,而是融入骨血的“生活”。这份对事业的热爱,更化作了带动乡邻共同致富的担当。入驻淀山湖镇梅家泾渔业园区后,他积极推广“企业+养殖户”合作模式,不仅无偿提供优质蟹苗,更把自己摸索多年的投喂管理、病害防治、水质监测等“独门秘籍”倾囊相授,每年开展技术培训超150人次,辐射带动昆山各区镇及太仓等周边县区的养殖户抱团发展,让致富的涟漪越扩越广。
![]()
从“门外汉”到“蟹博士”,从“单一养殖”到“智慧混养”,邹建星用二十年的坚守与创新,书写了一段新农人与乡村共成长的奋斗传奇。如今的昆山淀山湖镇,已有50多户农户投身虾蟹养殖及相关产业,他们追随着“领头雁”邹建星的脚步,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水土上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用勤劳的双手编织梦想,以奋斗的姿态书写属于新时代农民的滚烫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