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修行越深越会明白,消业积福只是明招,杀招是因果心性根源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心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心经》全文不过二百六十字,却被历代祖师尊为"诸经之心"。

这部经典为何有如此地位?

世尊在灵山会上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留下浩如烟海的经藏,为什么独独这二百六十字能统摄一切?

玄奘法师西行十七年,取回经书六百五十七部,回到长安后却首先翻译这部短经。

当有人问起缘由,法师只是淡淡说了一句:"此经乃诸佛之母,一切智慧之源。"



修行人大多从持戒修福开始,诵经念佛、布施供养、忏悔消业,日复一日地积累功德。可走到某个境地,突然会生出疑惑:这样做下去,真的就能解脱吗?因果业报的道理谁都明白,种善因得善果,可为何佛陀说"无智亦无得"?

这个疑问背后,藏着修行最深的秘密。

贞观十九年春,玄奘法师从西域归来已有三年。这日清晨,唐太宗李世民召见法师入宫。君臣二人在大明宫的偏殿相对而坐,殿外春风拂过,檐角的风铃轻轻作响。

"法师西行取经,路上可曾遇险?"太宗问道。

玄奘合掌答道:"陛下,贫僧在沙漠中曾遇劫难。那是出了玉门关后第五日,烈日当空,黄沙漫天。随行的胡人向导趁夜逃走,水囊也被盗去。天亮后贫僧独自前行,走了一日一夜,滴水未进。"

"后来呢?"太宗身体前倾。

"到第二日午时,贫僧已经走不动了。倒在沙地上,喉咙像被火烧一样。那一刻,真的以为自己要死在那里。"玄奘的声音很平静,仿佛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可法师活了下来。"

"是的,就在那个时候,贫僧开始诵《心经》。"玄奘抬起头,眼神清澈,"一遍又一遍地诵,诵到后来,竟然不觉得渴了。沙漠在眼前慢慢消失,那种濒死的恐惧也消失了。等到清醒过来,已经是傍晚,贫僧发现自己竟然又能站起来走路。"

太宗听到这里,沉吟片刻:"这便是《心经》的神异之处?"

玄奘摇摇头:"陛下,这不是神异。当时贫僧以为是佛菩萨加持,让自己得以活命。回到长安后,夜深人静时常常思索那段经历。慢慢明白了一件事——不是《心经》救了贫僧,是贫僧在那一刻,突然理解了《心经》。"

这话说得有些玄妙。太宗是聪慧之人,却也听得云山雾罩。

玄奘起身,走到窗前,看着殿外的春景。回过身来,他的语气变得郑重:"陛下可知,修行有两个层次。绝大多数人,包括贫僧当年,都停留在第一层。"

"哪两层?"

"第一层,是消业积福。持戒修善,诵经念佛,做种种功德,希望消除宿世罪业,积累往生资粮。"玄奘顿了顿,"这没有错,佛陀教导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可是陛下,如果修行只停留在这一层,永远到不了彼岸。"

太宗听得认真:"第二层呢?"

"第二层,是看破这一切。"

这话说得太重,殿内一时安静下来。只听得见外面的鸟鸣声。

玄奘继续说道:"贫僧在沙漠中快要渴死的时候,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是拼命回想自己这些年做过多少善事,念过多少经,供养过多少僧人。心里想着,我功德这么大,佛菩萨一定会救我的。"

"这想法不对吗?"

"正是这个想法,差点害死了贫僧。"玄奘的声音透着一种说不出的感慨,"因为心里有这个执着,所以当身体越来越虚弱,死亡越来越近的时候,恐惧就越来越深。那种恐惧不是怕死本身,是怕自己的功德白费了,是怕因果不公。"



太宗若有所思。

"可是当贫僧诵《心经》诵到'无智亦无得'这一句时,突然明白了。"玄奘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什么功德?什么因果?什么生死?这些都是心造出来的。心本来空寂,哪有什么可得可失?就在那一刻,贫僧放下了对活命的执着,也放下了对功德的执着。心一放下,那个快要渴死的身体,竟然就能站起来了。"

"这..."太宗陷入沉思。

玄奘回到座位上,声音变得柔和:"陛下,贫僧说这些,不是要否定消业积福。修行的人,还是要从这里入手。可是如果一辈子都在算计功德、计较因果,那就像在门外转圈,永远进不了门。"

"那怎样才算进门?"

"明白一个道理——因果不虚,但执着因果的心要破。"

太宗听到这里,眉头微皱:"这不是矛盾吗?既然因果不虚,为何要破?"

玄奘微笑:"陛下可曾见过,湖面映着月亮?"

"见过。"

"水中的月亮是真是假?"

太宗想了想:"假的。真月在天上。"

"对。可如果有人看着水中月,以为那就是真月,伸手去捞,能捞到吗?"

"当然捞不到。"

"因果就像水中月。"玄奘的声音变得深沉,"它是业力的显现,不是虚妄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规律确实存在。可是陛下,如果我们死死盯着这个规律,把它当成实有的东西,拼命想要掌控它、利用它,那就是在捞水中月。越捞越乱,越乱越执着。"

太宗沉默良久。他是帝王,深知因果报应的道理。做了善事心里踏实,做了恶事夜不能寐。可玄奘说的,似乎又超越了这个层次。

"贫僧在印度那烂陀寺求学的时候,戒贤论师讲过一个故事。"玄奘继续说道,"有个修行人,每天诵经十万遍,布施不断,持戒精严。修了三十年,一心求往生净土。临终前,他问自己的师父:我做了这么多功德,能往生吗?"

"师父怎么说?"

"师父说:你做的功德越多,往生越难。"

太宗一愣:"为什么?"

"因为他心里有个'我'在做功德,有个'我'想往生。这个'我'不破,功德再大也是束缚。"玄奘说到这里,声音变得更加凝重,"戒贤论师说,真正的往生,不是'我'往生到净土,是明白根本没有一个'我'可以往生,也没有一个净土在外面等着。净土在心,心净则佛土净。"

太宗听到这里,突然问道:"那《心经》里最关键的一句是什么?"

玄奘沉默了片刻。殿外的风铃又响了,清脆悠远。

"陛下这个问题,贫僧在印度时也问过戒贤论师。"玄奘的神情变得庄严,"论师当时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让贫僧闭关三个月,每天就参这一个问题。"

"参了三个月,参出什么了?"



"参出了一个字。这个字,才是《心经》真正要传达的。

也是世尊四十九年说法的核心。"玄奘说道,"可是这个字,不能轻易说出来。"

太宗急道:"为何?"

"因为这个字一说,很多人会误解。以为明白了,其实差了十万八千里。"

玄奘抬起头,看着太宗,"贫僧可以告诉陛下这个字,但必须先说清楚它背后的道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