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请接龙。”短短几个字,如今却成了许多家长群的噩梦,一场无声的集体压力正在家校之间蔓延。
“入学不到三个月,家委会多次要求‘自愿’购买与学习不相干的用品,甚至连运动会都要统一购买服装。”一位成都家长在问政四川平台的轻声一问,瞬间引爆了无数家长的共鸣。
面对这一现象,金牛区教育局迅速回应:立即叫停,穿着校服即可。 官方的果断“刹车”赢得了点赞,但这场名为“自愿”的集体压力,仍悄然笼罩在许多家长的心头。
![]()
01 无处不在的“自愿”,细水流长的负担
“自愿”二字,如今在一些家长群里成了最矛盾的词语。
开学季的教室装饰、运动会的统一服装、儿童节的定制礼品、期末的感谢老师“心意”……每一笔金额看似不大,都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但细水流长,一个学期下来,这些碎片化的“自愿”开支,汇成了一笔不小的数目。
在成都驷马桥小学,一年级家委会在入学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就多次要求“自愿”购买各种与学习不甚相干的用品。 这并非个例,类似情况在全国多地时有发生。
在东莞,礼仁外国语学校的高中班级家委会曾组织“自愿捐助班级活动基金”活动,向每位学生收取200元。 而在浙江温州,一所学校的七年级家委会更是要求每人交1000元班费,部分班级在家长反映后改为500元,但仍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
02 “沉默的螺旋”,当接龙成为集体压力
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家委会成员(通常是某位格外热心的家长)在群里发出一则通知,措辞巧妙:“本着自愿原则,为提升班级整体形象/方便管理/让孩子更投入,建议统一购买XX。同意请接龙。”
紧接着,屏幕开始震动,“同意”二字夹杂着鲜花和点赞的表情,一行行地刷屏。你或许正在加班,或许刚哄睡孩子,拿起手机看到这飞速滚动的名单,心里闪过一丝犹豫:“真的需要吗?”“这笔钱花得值吗?”
![]()
但最终,多数人还是手指滑动,找到上一位家长复制好的模板,默默地跟了一句:“同意,谢谢家委辛苦!”
那个在问政四川平台上问出“都自愿了,为什么还要统一呢”的家长,说出了许多人想说却不敢说的话。
家长们害怕被贴上“不合群”、“斤斤计较”的标签,更害怕自己的孩子因此被“区别对待”。于是,“自愿”成了集体意志下最美妙的遮羞布,它堵住了所有质疑的嘴,让一切不合理的要求都显得冠冕堂皇。
03 家委会变味,从“桥梁”到“管理者”
家委会的初衷,本是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是代表家长发声、协助班级事务的志愿者组织。 但在某些地方,它悄然变了味。
它更像是一个任务的执行者,有时甚至是压力的传导者。当“统一购买”的指令从家委会发出时,它携带的集体权威感,让个别家长更难拒绝。 家委会的角色错位,是造成“被自愿”现象的关键一环。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家委会的行为开始触及政策红线。在成都石室成飞中学,有家委会多次用班费购买礼物送给老师,从三八妇女节开始,几乎每个节日都不落下。
这种行为明显越界。教育部门明确规定,严禁以家委会名义违规收费,也严禁教师以任何形式收受礼品礼金。
![]()
![]()
04 监管出击,各地重拳整治乱收费
面对家委会引发的乱收费问题,各地监管部门纷纷出手。
湖南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印发了《湖南省教育乱收费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对教育收费行为作出严格规范,其中多次提及“家委会”等组织。
《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中小学校直接或通过家委会违规要求学生或家长购买平板电脑、教材、教辅资料等行为,应当追究责任。
同时,通过年级服、班服、文化衫等巧立名目方式,变相统一配置校服以外服装并从中牟利的,也将被追责。
![]()
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和教育厅更是发布提醒告诫函,明确表示不得借助家长委员会名义强制或变相强制收取服务性费用和代收费。
在重庆两江新区,某幼儿园家委会按300元/人标准,向270名学生共收取材料费81000元,最终被教育局责令立即清退。
05 回归初心,让教育真正纯粹
家委会乱收费现象的背后,其实是家校关系失衡的体现。当家庭和学校的责任边界变得模糊,家委会的角色也随之异化。
那位勇敢发声的成都家长,以及迅速回应的教育部门,给我们展示了改变的可能。 金牛区教育局的处理结果给出了明确信号:穿着校服的孩子,一样能在运动场上绽放最纯真的笑容。
集体的凝聚力,从不靠统一的服装来定义,而是靠尊重个体差异、包容多元选择的健康氛围。
教育专家指出,健康的家委会应该是透明的议事厅,而不是封闭的决策室。涉及班费支出、统一采购等事项,应充分讨论、账目公开,并真心实意地尊重每一位家长“同意”或“不同意”的权利。
在成都驷马桥小学事件中,金牛区教育局不仅立即叫停了家委会的统一购买要求,还明确表示:学生统一穿校服参加运动会,无需另行购买服装。
这一处理方式获得了众多网友点赞。有网友评论道:“早就该这样了!教育的本质被这些乱七八糟的收费和攀比淹没了。”
还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表面上是自愿,实际上是道德绑架。感谢那位敢于发声的家长,为我们说出了心里话。”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非逐利。当学校和家庭都能恪守自己的边界,当每一次“自愿”都真正发自内心,我们的教育环境才能更加清朗,孩子们才能更加健康地成长。
这不仅需要监管部门的强力监督,更需要每一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自觉与勇气。唯有共同努力,才能让教育回归纯粹,卸下“自愿”的枷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