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80年,山东有位烈士遗孀想吃顿肉,菏泽地委书记抽了自己一耳光

0
分享至

1980年,山东菏泽的韩集镇,一位重病缠身年迈妇人轻声吐出一句话:

“我就想吃半碗肥中带瘦的猪肉。”

她叫伊巧云,是烈士刘齐滨的遗孀,一个在战火中失去丈夫与孩子、在和平年代却依旧清贫度日的老人。

一碗猪肉,是她多年沉默与苦难积淀后的小小愿望。

而她的这句话,让时任地委书记的周振兴泪流满面,并在会场上扇了自己一耳光。



从一顿肉的愿望到一记耳光的自责,或许为我们揭开了什么叫“人民的公仆”,又怎样才配得上“英雄的归宿”。

韩集访旧事

1980年,一辆不起眼的吉普车驶过韩集镇的土路,没有停留在镇政府,也未在村委小楼稍作歇息,而是一路向西北驶去,目标直指红三村。

车上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刚刚履新不久的菏泽地委书记周振兴。

他并没有带着大批随行人员,也没有提前通知媒体,而是带着县委书记和几位武装部长,以最简朴的方式,前往这片被称作“小延安”的革命老区。



他早就听说过这里,知道这里曾是鲁西南抗日武装的策源地,三村连成一片,在烽火岁月里供养了无数八路军战士。

可他真正关心的,并不是那一块被省里立了碑的“抗战遗址”,而是一位曾为革命倾尽一切的老人,伊巧云。

书记的车刚停下,就有乡干部快步迎上来:

“书记,伊巧云老人身体不好,最近一直卧床,今天您要来,我们也没敢通知她,怕老人激动。”

周振兴点点头,几步路走进伊巧云的家,那是一间低矮的土房,屋顶用破旧的瓦片临时修补过。



屋子里没有电灯,只靠一扇小窗透进些许昏黄的天光,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药味和陈年霉湿气味。

靠西边的墙上挂着几张照片,框子早已磨损脱漆,有的甚至连玻璃都碎了,但照片却擦得干干净净。

一张照片里,一个身穿军装、眉宇刚毅的中年男子正面而立,那是刘齐滨;旁边是一张黑白照,几位年轻人穿着旧军服笑得灿烂,那是她牺牲的儿子们。

一张窄窄的木床上,伊巧云正半靠在被窝里,枕头下垫着几本发黄的旧报纸。

身形瘦得几乎只剩骨架,眼神却亮得出奇。

“伊大娘,我是振兴啊,来看您来了。”



周振兴轻声说,走近她的床前,蹲下身子,双手轻轻握住她的手。

“书记来了啊,劳你们受累。”她想要起身,却因病体虚弱,只挣扎了一下便放弃了。

周振兴急忙按住她的肩膀,轻声劝慰:

“大娘,您为革命做了那么多,今天是我来看您,什么受不受累。”

她笑了笑,眼角的皱纹如树皮般展开:

“我算个啥子啊,都是过去的事了,能活到今天,就是赚的。”

说完,她的目光再次转向那几张照片,神情陡然柔和下来。



片刻沉默后,她突然问:

“书记,您知道不?那些年我一天要做九顿饭呐,来来回回的将士太多了,我做饭不觉得累,反倒是他们吃完笑一笑,我心就舒坦了。”

她一边说着,一边用右手轻轻抚摸左手手背,那是她和丈夫、孩子唯一留下的亲情痕迹。

周振兴眼中已泛起水光,那些岁月、那些人,在她心里从未褪色。

他握紧老人的手,问她有什么要求,他一定好好办到。

就在这时,老人轻轻叹了口气,低声说了一句:

“书记啊,我这把年纪,没啥想头了,就是……想吃点肉,肥中带瘦的猪肉。”

话音刚落,她立刻用另一只手拍了下自己的手背,脸色有些懊悔:

“我胡说啥呢,书记别当真,别当真。”



这句话,就像一把利刃扎进了周振兴的心底。

一个曾为革命付出丈夫与三个儿子的老人,在生命的尽头,只是想吃一顿猪肉,却还要道歉,说自己“胡说”。

他甚至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最终,他张口:

“大娘,咱可不是来听您说‘对不起’的,是该我们说对不起您。”

革命老区的母亲

在漫长而惨烈的抗日战争中,无数战士倒在血泊中,而在那些枪林弹雨的背后,亦有无数平凡的身影默默托起了战争的根基。

伊巧云,正是那一群“背后的英雄”中最坚韧的其中一个。



她不是将军,也不是政委,但她的名字,曾深深刻在无数士兵的心头。

抗战时期的红三村,是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地带,每日战火纷飞,兵员频繁调动,八路军的队伍在这里有着短暂但重要的驻留。

伊巧云的家,便成了许多将士们的临时落脚之所。

她不是被安排接待任务的干部,也没有固定的口粮供应,但她却把自家四方院子当作八路军的中转点,把自家锅台当作后勤补给线,肩挑一个“军属”的责任,自觉自愿地支撑起一线后方。

为了保障前线将士吃得上热饭,她常常天不亮就起床,烧火、淘米、和面、蒸饭、熬汤,一天能转着圈地做上七八顿饭,有时甚至连自己都顾不上吃上一口。



一锅粥刚端出去,下一锅又要开始下米。

最多的一次,她连轴转了整整三十六个小时,只为了接待一个夜间急行军抵达的部队。

在那样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她把娘家陪送的嫁妆一件件卖掉,铜盆、绸被、首饰,全换成了粮食和肉干。

村里人都劝她,她却笑着摇头:“他在外面打仗,我在家接待,咱俩干的是一样的事。”

那不是客套话,而是真正的信仰。

其实,伊巧云心里也苦,战火连年,她与丈夫聚少离多,家里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送上了战场。



先是大儿子牺牲在鲁南会战中,后来二儿子又在一次扫荡中不幸中弹身亡,连最小的那个儿子也在1948年解放战争中再未归来。

她亲手缝的布鞋送到孩子脚上,却再没能看到他们穿着走回来。

有一年冬天,村头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是通讯兵送来的牺牲通知。

她接过那张还带着泥水的纸,抿着嘴,一言不发。

哭吗?当然哭,但她更怕被人看见,村里的人都看着她,要是她一垮,整个村的军属都会乱了心。

丈夫刘齐滨在1942年病逝,留下了破屋几间和一个家徒四壁的“英雄之家”。



伊巧云没有靠着烈属身份去要过一分恩情,反而出奇的低调,默默耕种,做些零工,用尽一切办法维持生计。

有人提议为她申请补助,她却摆摆手:“还有比我更困难的。”

她不曾到处奔走求名,不曾上访争说苦情,她的英雄事迹也从未被大张旗鼓地宣传过。

她只是一个躲在旧屋一角的老人,把照片擦得一尘不染,把记忆压进心底最深处,任日子一天天荒草般生长。

直到1980年的那个春天,面对地委书记,她终于说出了那个埋在心底多年的愿望。



她是无数革命母亲的缩影,承受了血与泪,付出了家与命,却始终把国家放在心头最前。

她不是报纸头条的“先进人物”,她只是在历史的旮旯中默默燃烧了一生,而我们正是站在这些被历史轻轻带过的名字上,才得以安稳地活在阳光里。

一记耳光

从伊巧云家出来,天色已近傍晚,也将周振兴脸上的悲恸镀上一层沉沉的光。

他走得极慢,每一步都像踩在千斤重的石头上。



跟在身后的几位县、乡干部,个个默不作声,没人敢多问一句。

他没有立刻返回宾馆,而是径直赶往县委大楼,原计划当晚召开一个调研总结会,听取下属关于近期工作的整体汇报。

但这场会,还未正式开始,就被他一进门的神情打破了原本的节奏。

会议室里,灯光如常,汇报稿一摞摞码得整整齐齐,县委书记已经准备好详细的政绩汇总表,各个部门负责人也整装待发,等待轮番上台陈述“成绩”。

可当周振兴推门而入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感觉到不对劲。



他走进会议室,没有寒暄,没有坐下,也没有看桌上的任何一份材料,只是缓缓扫视全场。

他的眼睛明显红肿,眼角还残留着没来得及擦尽的泪痕。

“同志们,”他的声音沙哑、低沉,却掷地有声,“我刚从红三村回来,去看了一位老烈士遗孀。”

众人点头附和,脸上露出“书记辛苦”的客套神情,但下一秒,周振兴却突然将手中的帽子重重摔在了桌上,声音顿时在室内炸响。

“她……她说,她这一辈子没提过一个要求,现在,就只想吃一口肥中带瘦的肉!”周振兴的声音在颤抖,情绪在崩溃边缘。

一瞬间,会议室鸦雀无声,所有的“汇报稿”都成了讽刺,每一份“工作亮点”都像被利剑刺穿的薄纸。



“她家牺牲了一个丈夫,三个儿子!一个都没回来,现在她病重在床,竟然连吃一口肉,都是奢望!”

周振兴的声音已经近乎吼叫,他的双手撑着桌子,身子前倾,眼睛死死盯着众人。

没有人敢看他。

这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批评,这是一个共产党人在看到人民苦难后的灵魂崩塌,是一种源于信仰深处的痛彻。

下一秒,众目睽睽之下,周振兴猛地抬起右手,狠狠地,朝自己左脸扇了一巴掌。

“啪!”清脆响亮,声音在空荡荡的会议室中回荡,震耳欲聋。

“我们这些书记,还有脸当吗?!”他怒吼。



这个巴掌背后,是他内心深处面对伊巧云那句“想吃肉”的请求所无法承受的羞愧。

他不是在打自己的脸,他是在为他们的迟钝和失职打脸。

坐在他身边的县委书记,头一低,直接趴在桌上,哽咽出声。

他的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涌出:

“周书记,该打的应该是我……我……请地委处理我!”

会议室里只剩下沉默,只剩下彼此脸上交错的愧疚和羞耻。

有人说,真正的领导不是会讲话、会办事,而是能在关键时刻审视自我、扛起责任。

那天夜里,菏泽县委的这场汇报会,最终没有进行任何内容性的总结,也没有公布任何数据。

人们只记得那个书记,在众人面前扇了自己一巴掌,只记得他那声痛彻心扉的“我们还有脸当书记吗”。



英雄归于平凡

刘齐滨一家人为国献身,赤血丹心,伊巧云却始终默默无声。

但正是这种“无声”的精神传承,才让那个“想吃顿肉”的愿望,震撼至今。

这样的故事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去包装,也不需要强烈的情节去煽情。

它本身的分量,早已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知情者的心头。

在周振兴书记那记清脆的耳光响起之后,红三村的这段往事开始逐渐传开,群众口口相传,伊巧云的家人却依旧选择低调。

他们只是把周书记送来的那份钱,小心地存在柜子里,用来买肉,熬汤,给老人补身体。

那天,伊巧云终于吃上了那碗“肥中带瘦”的红烧肉。

她吃得很慢,每一口都细嚼慢咽,仿佛在回忆,又仿佛在告别。



“齐滨,他们还记得咱。”

这是一位母亲的胜利,一位革命者遗孀的胜利,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对良知与信仰的再次确认。

几十年后,当后人翻阅这段故事,不是为了感动于一顿肉的珍贵,而是要明白:

真正的英雄,从不自居为英雄;真正的好干部,是那些能够低下身子,倾听一位平凡老人内心愿望的人。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兴趣知识 incentive-icons
兴趣知识
感谢关注 感谢喜欢
974文章数 17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