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9日,高考16次的广西考生唐尚珺发视频:我们的团队。目前,唐尚珺在抖音平台粉丝数达94万,商品橱窗有92件产品,多为抽纸、垃圾袋等生活用品。
当第16次参加高考的唐尚珺在视频中宣布“我们的团队”时,这位中国高考史上的“钉子户”正式完成了从考生到带货主播的身份转变。94万抖音粉丝、92件商品橱窗、每周固定的直播安排,这一切都在宣告,那个执着于清华梦的考生,终于向现实低头,开启了流量变现之路。
从青葱少年到36岁大学新生,唐尚珺的16次高考如同一部现实版《活着》,记录了一个普通人与命运抗争的执着。然而,2024年以601分考入华南师范大学后,他面临的不是梦想成真的喜悦,而是“年龄已成现实门槛”的残酷。当同龄人早已成家立业,他却刚刚开始大学生涯;当别人在职场打拼时,他却在为“毕业近四十岁,找工作难度很大”而发愁。
唐尚珺坦言复读已成“双刃剑”,这句话背后,是一个追梦人终于与理想和解的无奈。被调剂的信息工程专业、退学的念头、对师范专业的向往,这些碎片拼凑出一个关键信息:多年的坚持最终不得不向现实妥协。而直播带货,恰恰是这种妥协最直接的体现。
唐尚珺的选择引发争议在所难免。有人质疑:一个靠反复高考积累知名度的人,最终走上带货之路,是否是对教育初衷的背离?然而,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他在现实困境中的自救之举?
十六次高考的经历赋予了他独一无二的人生故事,而这种故事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天然具有变现价值。从商业逻辑看,这是一个精准的个人品牌运营:复读传奇吸引关注,大学生活提供持续内容,最终通过电商实现商业闭环。与其说这是“堕落”,不如说这是一个聪明人在认清现实后的理性选择。
唐尚珺的直播转型,实际上照见了中国教育体系中的诸多深层问题,一个愿意为理想付出十六年青春的人,为何最终难以在传统就业市场找到立足之地?我们的社会是否对“非典型”人生路径缺乏足够的包容度?
当他坦言“不希望大家学自己复读多年”时,这句话背后的警示意义远超出个人建议的范围,它揭示了单一价值评价体系下个体选择的困境,也反映了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之间的脱节。当一个36岁的新生需要靠直播带货来规划未来时,这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社会机制需要反思的信号。
唐尚珺的故事之所以持续引发关注,在于它触及了一个永恒命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人该如何自处?他从执着追梦到务实求存的转变,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到现实主义者的蜕变。
这种蜕变未必是负面的一—相反,它展示了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适应与生存智慧,当传统的成才之路走不通时,利用自身积累的影响力开辟新路径,这本身就需要勇气和智慧。在创业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唐尚珺的直播尝试或许正是他所说的“大学期间创业”的具体实践。
批评唐尚珺“终于变现”容易,但理解他的选择需要更多的共情,十六年的高考经历已经成为他无法剥离的人生标签,而如何将这个标签转化为生存资本,是他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个人经历本身就是一种资本。唐尚珺的直播带货,不过是将这种资本进行合理转化,比起那些哗众取宠的网红,他至少付出了十六年的真实努力,他的知名度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坚持之上——尽管这种坚持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明智。
唐尚珺的直播间,将成为观察中国教育与社会变迁的独特窗口,他的故事远不止于个人选择,更映射出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个体与体制的复杂互动。
从执着高考到直播带货,唐尚珺的人生轨迹仿佛一个时代的隐喻,在理想与现实、坚持与妥协、个体与社会的张力中,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出路。他的选择无所谓对错,只是万千生存策略中的一种。
当我们在评判唐尚珺时,或许更该思考,我们的社会能否为那些不走寻常路的人提供更多元的成功定义和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无论是十六次高考的坚持,还是三十六岁开始直播的勇气,都应该获得应有的尊重和理解。
唐尚珺的直播间即将开播,那里贩卖的不仅是纸巾和垃圾袋,更是一个时代的侧影,一个关于梦想与现实如何和解的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