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扎根黑土守初心 科技赋能担使命

0
分享至

本文转自:人民网

白山松水,沃野千里。在这片富饶的黑土地上,创新的种子破土而出,奉献的薪火代代相传。近日,吉林省科学技术学会深入通化、白城的实验室、企业车间、乡村田野和基层医院,聆听五位科技工作者的奋斗故事。他们秉持“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以黑土为纸,以奋斗为笔,将青春描绘成最动人的时代画卷。

李晓东:无影灯下的“光明守望者”


重获光明的患者正对李晓东表达感谢。 实习生 王思皓摄

凌晨5时30分,天光为亮,李晓东已带领义诊团队出发前往村中。抵达后她迅速安装调试设备,8时,准时为期盼已久的村民进行眼健康检查。结束一上午的忙碌后,李晓东顾不上吃午饭便匆匆赶回医院。下午,她专注的身影又出现在了手术室——那是另一个需要她的“战场”。

除了每周常态开展的义诊,李晓东的日常工作同样保持着“高能”节奏。“李院长,我能看见了!”术后成功复明的张大娘紧握着她的手激动地说道。这样的动人时刻每天都在病房里发生着。晨间查房时,李晓东总会逐一查看患者的恢复情况,详细叮嘱用药、饮食的注意事项。结束查房的她准时出现在专家门诊,接诊来自天南海北的患者。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运转,早已成为她践行“让每个患者都享有看见的权利”这一承诺的日常。


李晓东正在检查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实习生 王思皓摄

“让家乡父老的眼睛‘亮起来’,生活‘好起来’。”这是白城中心医院副院长、眼科诊疗中心主任李晓东始终坚守的初心。技术方面,李晓东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主要聚焦于致盲性眼病的防治,特别是白内障、青光眼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复杂眼底病的诊疗方面。从业三十余年来,她完成手术超10万例,其中疑难重症3000多例,帮助200多位90岁以上老人重见光明,被评为吉林省第六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二层次人选、第十五批省突贡专家高层次人才,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省市级劳动模范等称号。

科研方面,李晓东积极承担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科研任务,目前仍承担着两项省级和四项市级在研项目,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曾获得一项吉林省科技进步奖和五项白城市科技进步奖。她坚持“从临床痛点找选题、从群众需求做转化”,推动10余项科研成果落地基层诊疗。“由于日常接诊患者数量众多,必须优先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与可及性,因此科研时间非常紧张。”李晓东说,“所以我利用早晚、周末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一步步把课题做下去,希望能够推动眼科诊疗水平持续进步,进一步加强对患者的救治能力。”


李晓东正在进行眼科疾病义诊筛查。图片来源:白城中心医院宣传科

公益方面,李晓东坚持每周带队下乡义诊并主刀手术,累计为4万余人开展眼健康筛查,实施公益复明手术4000余例,减免患者医疗费用近800万元,实现公益手术“复明率100%”。李晓东说:“每当开展公益手术或健康科普时,我的心中有一种踏实感,更有一份医者的使命感。能够用专业技术为患者们重新点燃希望,我内心的欣慰与幸福远超任何赞誉。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李晓东始终以科学家精神为行动坐标,以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为行动指引,把每台诊疗都当作严谨的科学实践,从基层医疗痛点中找突破、谋发展,让科学服务扎根乡土、惠及民生,让科学精神在团队成长中延续生命力。她将抽象的科学家精神,具象为手术台的专注、村屯义诊的足迹、团队攻坚的身影,为所有基层从业者树立了“以精神为魂、以行动为笔”的榜样,让科学家精神在基层医疗领域真正落地生根、照亮前路。

郑玲玲:“点蛙成金”的产业拓荒人


郑玲玲正在进行实验。 实习生 王思皓摄

实验室中,郑玲玲俯身观察着超声波细胞破碎仪的运行参数,在记录数据的同时向研发团队不断交代着操作要点;实验室另一端的研究人员正在对林蛙提取物进行抑菌实验,培养皿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落被“林蛙抗菌肽”明显抑制;分子实验室中,研究人员正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林蛙多肽进行分离纯化……

吉林省长白山林蛙科技创新中心主任郑玲玲带领科研团队,让素有人体“软黄金”之称的长白山林蛙焕发出全新的科技光彩。她对接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滕利荣教授团队,与其建立产学研长期战略伙伴合作关系,共同研究“林蛙抗菌肽”科研成果转化并实施工业化生产。


郑玲玲正在介绍“林蛙抗菌肽”的原料。 实习生 王思皓摄

郑玲玲以摘取蛙油后的林蛙剩余物——林蛙壳体为原料,成功开发系列抑菌消毒产品100余种,累计产值超15亿元。同时,她带领团队验证了“林蛙抗菌肽”在抗流感病毒、抗HPV病毒等多方面的作用;研发了林蛙多肽、胶原蛋白、林蛙卵肽、林蛙卵油等高端食品、保健食品,进一步延长了长白山林蛙的产业链条。目前郑玲玲申请相关发明专利18项,已获授权10项。

“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已经帮助超3000户农户增产增收,对吉林省林蛙产业的产业链完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郑玲玲说,“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作为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涵,始终激励着我不断求索、砥砺前行。未来,我们将会继续深挖林蛙价值,将沉睡在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激活为驱动吉林省特色林蛙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佟晓乐:中药产品的“精雕师”


佟晓乐研究的汉参原料。 实习生 王思皓摄

“一个关键参数,通过数十次试验仍不达标,但我从未放弃。”回想起2017年的日夜,佟晓乐目光坚定。当时,为了公司唯一一款抗癌药的质量提升,她带领团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查阅大量文献,经过上百次反复试验和数月奋战,最终成功突破关键技术,不仅保障了药品供应,更提高了产品质量。

佟晓乐现任中国中药协会人参属药用植物研究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炮制分会委员,负责药品研发和大品种二次开发。这位拥有17年研发经验的科研工作者,从使人参果、人参茎叶总皂苷的工艺完善,到完成生脉注射液、振源口服液等数十种已上市中成药的工艺细化改进研究,始终秉持着对数据和过程的极致负责,将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融入工作与科研的每一个细节。

“科研工作一定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我们每次都会对研究数据进行反复的验证和统计分析,来保证它的可靠性。同时,每一项研究结论必须以可重复的、可验证的实验数据为基础,这样才能保障科研成果切实无误地转化落地。”佟晓乐说。


佟晓乐正在实验室内进行研究。 实习生 王思皓摄

目前,佟晓乐已获3项发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SCI 2篇,负责和参与国家级科技项目1项,省级科技项目3项,市级科技项目2项,研发健康产品和保健食品80余款。

“吉林省的人参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目前已经实现了产业化、规模化。”佟晓乐说,“针对人参的科研也是对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明确人参的活性成分、作用机制以及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最终实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拓展中药应用领域的目的。”在她手中,传统中药经过科技的“精雕细琢”,焕发出更可靠、更高效的全新生命力。

李巍巍:乡村沃土的“播种人”


李巍巍正在指导工作。 实习生 王思皓摄

在集安市麻线乡建疆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巍巍的办公室清晨六点就亮起了灯。她的桌上摊开着五味子种植技术手册,对面坐着建疆村的五味子种植户赵连后。两年前,在赵连后想要拓展五味子加工产业规模而资金短缺时,李巍巍曾为他的贷款提供担保,如今他的种植规模已从5亩扩大到20亩,年收入从4万元增至12万元。


李巍巍正在开会。 实习生 王思皓摄

下午在村民家中,李巍巍仔细查看去年她协调20万资金帮助村子建设的自来水管道,确保冬季供水稳定后,便马不停蹄地前往村支部,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开会,研讨如何利用吉林大学设计的包装方案,将村里的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我们要让建疆村的品牌走出去,鼓励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李巍巍说着,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下每个人的建议。


李巍巍正在开展助农直播。 实习生 王思皓摄

驻村四年,李巍巍走遍全村304户,为每一位村民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面对建疆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困境,她与村“两委”创新提出“公司+合作社+品牌”发展机制,成立村集体公司,累计开展助农直播118场,推进区域农产品品牌化发展;空闲之余,她还利用吉林省科协资源组织专家培训,科普科学种植知识,提升村民种植技术。


李巍巍正在村民家走访。 实习生 王思皓摄

集安市麻线乡乡长李颖评价说:“李巍巍像一座桥梁,高效协同各方资源,为建疆村的建设添砖加瓦。她以她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需要科技赋能,更需要将人才、资源、理念协同起来的智慧与胸怀。”

四年来,李巍巍始终亲身践行着科学家精神,把“创新”作为解决基层难题的关键,把“奉献”融入日复一日的服务,把“协同”化作攻坚克难的力量,把“育人”当作授人以渔的使命,以“扎根一地、造福一方”的坚守,绘就了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村民们正在收获辣椒。 实习生 王思皓摄

钱卫华:改革创新的“带头人”

在洮南市呼和车力蒙古族乡创业村,一栋栋冷棚、一块块光伏板是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走入田间地头,一垄垄火红的辣椒映入眼帘,脸庞黝黑的农民面带笑容,正开着农机对辣椒进行采摘;采摘完毕的辣椒被送往村中的晾晒厂,待风干后由企业收购并销往全国各地,成为家家户户餐桌上一味重要的调味料。


创业村的辣椒晾晒厂。 实习生 王思皓摄

钱卫华自2023年起担任创业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他深刻认识到创业村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种植技术亟待提高、种植作物效益低下等问题,于是迅速组织建设了光伏发电站,以解决村集体的用电问题;设立了花生科技小院,邀请农业专家进行科学知识的科普与种植技术的传授,为村民种植花生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花生产量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种植辣椒,促进村集体收入的增长;预计明年还将引入李玉院士技术团队,在全乡开展红松茸和羊肚菌种植,以促进全乡林下经济生产。

“钱卫华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行动力很强,想到可以切实让村民致富的方法就会马上去做。”呼和车力蒙古族乡创业村党支部书记徐刚说,“多亏了他和省科协的帮助,现在村民们的收入更高了、生活更好了,大家都很感谢他。”


钱卫华正在查看辣椒品质。 实习生 王思皓摄

从李晓东无影灯下的坚守,到郑玲玲、佟晓乐实验室里的攻坚,再到李巍巍、钱卫华等驻村干部田埂上的奔波……在吉林的黑土地上,科学家精神正生动展现着其全新的时代内涵与生机活力。

这群可爱的基层科研科技工作者,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用默默耕耘诠释担当。他们是科学家精神的忠实践行者,是吉林全面振兴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如星火般照亮无数科研人前行的道路,为吉林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描绘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实习生 王思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人民资讯 incentive-icons
人民资讯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485686文章数 5599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