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易经》《道德经》《论语》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世人皆求财,却不知求财与守财乃是两回事。有人拼死拼活赚来万贯家财,转眼便散得一干二净;有人看似收入平平,却能积少成多,家业兴旺。这其中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战国时期,有一位隐世高人,世人称其为鬼谷子。此人精通纵横之术、阴阳五行、奇门遁甲,更通晓人间财富流转的天机。他曾在云梦山授徒,其弟子苏秦、张仪纵横天下,富可敌国;孙膑、庞涓运筹帷幄,掌控军资。这些人之所以能成大事,不仅因为学到了鬼谷子的谋略,更因为懂得了他传授的财富之道。
相传鬼谷子留下一套"七大财库规矩",专门讲述如何聚财守财。这套规矩涉及天时地利人和,涵盖德行修为、人际往来、进退取舍等诸多方面。可为何求财之人常常破财?这七大规矩又是什么?违反了会有何等后果?
![]()
一、张仪求财,反遭横祸
战国中期,鬼谷子隐居云梦山已有数载。这日,山下来了一个青年,名叫张仪。此人相貌堂堂,谈吐不凡,自幼熟读诗书,却因家境贫寒,一直未能出仕。听闻鬼谷子学通天地,能教人富贵之道,便千里迢迢来拜师。
鬼谷子见他颇有慧根,便收入门下。张仪学艺数月,颇得要领,一日忽然对师父说:"弟子学得纵横之术,想要下山施展,赚取功名利禄。"
鬼谷子捋须不语,半晌才说:"你可知道,为何有人求财得财,有人求财反而破财?"
张仪摇头。
"因为不懂财库之道。"鬼谷子说,"财如水,有进有出。若只知开源,不知节流,财来得再多,也会漏光。更重要的是,财有财库,库若有漏,财必难聚。"
张仪不解:"何为财库?"
"人身有库,家宅有库,行为有库,德行有库。"鬼谷子起身,走到窗前,指着远处的田地说,"你看那农人种田,春耕夏种秋收冬藏。这'藏'字最为紧要。若是秋天收了粮食,不知收藏,任由风吹雨淋,到了冬天便要挨饿。财富也是如此,不懂得守护,来得再多也是空。"
"弟子明白了。"张仪说,"师父是说,我要学会守财。"
"守财只是其一。"鬼谷子摇头,"更重要的是懂得财库的规矩。这世间有七大财库规矩,违反一条,便会破财。你若想下山求富贵,必须牢记这七条规矩。"
张仪连忙跪下:"请师父明示。"
鬼谷子却说:"光说无用,你且先下山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求财。三年之后,无论成败,都回来见我。到那时,我再告诉你这七大规矩。"
张仪虽然疑惑,可师命难违,只好告辞下山。
二、三年求财,反失所有
张仪下山后,先投奔魏国。他凭借出色的口才和谋略,很快得到魏惠王的赏识,被任命为客卿。魏惠王赏赐他千金,还赐了府邸。张仪一时春风得意,觉得自己终于时来运转。
他用这些钱大肆置办产业,在都城买了好几处宅院,又开了几家商铺。看着财富一天天增加,张仪心满意足,觉得师父说的什么财库规矩,不过是杞人忧天。
可好景不长。魏国与秦国交战,魏惠王怀疑张仪与秦国有私,便罢免了他的官职,收回了赏赐。张仪一夜之间失去了俸禄,那些商铺也因为失去了官府的关照,接连亏损。他只好变卖家产,维持生计。
更糟的是,张仪在得势时结交了不少朋友,这些人看他风光时天天来往,如今落魄了,却都避之不及。更有几个人,当初借了他的钱,如今装作不认识,死活不肯还。
一年过去,张仪不仅赔光了当初赚的钱,还欠下一屁股债。他只好离开魏国,流落街头,靠给人写书信度日。
又过了一年,张仪辗转来到楚国。楚怀王听说他的才能,召他入宫面谈。张仪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打动了楚怀王,又被任命为相国。这次他有了前车之鉴,不敢再大肆挥霍,而是小心翼翼地积攒财富。
可楚国内部党争激烈,张仪不懂得权衡,得罪了楚国的世家大族。这些人在楚怀王面前进谗言,说张仪贪污受贿。楚怀王一怒之下,派人查抄了张仪的家产。
张仪有口难辩,只能再次离开。这一次,他连给人写书信的本钱都没有了,几乎沦为乞丐。
第三年秋天,张仪衣衫褴褛地回到了云梦山。他跪在鬼谷子面前,失声痛哭:"师父,弟子无能,这三年不仅没赚到钱,反而把仅有的也赔光了。弟子实在不明白,为何我明明很努力,却总是破财?"
鬼谷子叹了口气,扶起他:"你可知道,你这三年犯了多少财库规矩?"
张仪茫然摇头。
三、第一规矩: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第一条规矩,叫做'德不配位,必有灾殃'。"鬼谷子说,"这是七大财库规矩中最根本的一条。"
"何为德不配位?"张仪问。
"你在魏国时,魏惠王赏你千金,赐你府邸。这些财富,是你的德行能承受的吗?"鬼谷子问。
张仪愣住了。
"你刚出道,虽有才华,可德行修为尚浅。魏惠王赏你如此多的财富,是看重你的才能,可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你做了什么配得上这些赏赐?"
"我……我为魏惠王出谋划策啊。"张仪辩解。
"出了几条计策,就值千金府邸?"鬼谷子摇头,"你没有为魏国立下什么大功,魏惠王却给了你如此重赏。这便是德不配位。德不配位,必有灾殃。那些财富本就不该是你的,你强行占有,早晚要失去。"
张仪恍然大悟:"所以我才会被罢官,财产被收回?"
"正是。"鬼谷子说,"《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财富是一个人德行的体现。你德行浅,却拿着厚禄,就像小孩子抱着金砖过闹市,不被抢才怪。"
"那在楚国呢?"张仪又问,"我在楚国很小心,没有大肆挥霍,为何还是破财?"
"因为你的德行依然不够。"鬼谷子说,"你做了楚国相国,位高权重。可你有没有真心为楚国做事?有没有为楚国百姓谋福利?你心中想的,还是自己的财富地位,而不是国家社稷。这就是德不配位。"
"你占着相国的位子,却没有相国的德行,自然会有人弹劾你。即便楚怀王不查你,天道也会惩罚你。这便是德不配位的后果。"
张仪低下头,满脸羞愧:"弟子明白了。要想守住财富,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德行。"
"不仅要提升德行,还要量力而行。"鬼谷子说,"你现在的德行能承受多少财富,就拿多少。超过的部分,要么不要,要么用来行善积德,提升自己的承受能力。这样财富才能长久。"
![]()
四、第二规矩:财路不正,难以久长
"第二条规矩,叫做'财路不正,难以久长'。"鬼谷子继续说道。
"你在魏国时,得了赏赐之后,可曾想过这些钱是怎么来的?魏惠王的钱,来自百姓的赋税。你拿着百姓的血汗钱,却没有为百姓做事,这财路就不正。"
张仪辩解道:"可我是为魏惠王效力,他赏我钱,这不是应该的吗?"
"为君王效力,拿俸禄是应该的。可你拿的远远超过了你该拿的。"鬼谷子说,"更重要的是,你拿了钱之后,用来做什么了?买宅院,开商铺,为自己积累财富。可你为百姓做过什么?"
张仪无言以对。
"财富的来路,决定了财富的去路。"鬼谷子说,"《道德经》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是公平的,多余的财富,早晚会被剥夺。你的钱来路不正,所以注定守不住。"
"那什么才算财路正呢?"张仪问。
"靠自己的能力,凭自己的劳动,赚取应得的报酬,这是正财。"鬼谷子说,"比如农民种地,收获粮食,这是正财。工匠做工,得到酬劳,这是正财。商人经商,赚取利润,这也是正财。"
"可若是靠欺诈、偷盗、贪污、受贿得来的钱,便是不正之财。这样的钱,来得快,去得也快。即便一时守住了,也会给自己招来祸患。"
"弟子在魏国和楚国,都是靠自己的才能得到的赏赐,这应该算正财吧?"张仪问。
"若是你真的为国家立了大功,这些赏赐自然是正财。可你实际上并没有立什么功,却拿了这么多赏赐,这就不太正了。"鬼谷子说,"更何况,你拿了赏赐后,心思都在如何赚更多的钱上,而不是如何为国家做更多的事。这样的心态,财路自然会越来越不正。"
张仪若有所思:"所以我在楚国被弹劾贪污,虽然我没有真的贪污,可我的心已经不正了?"
"正是。"鬼谷子点头,"心不正,行为就会不正。即便你现在没有贪污,可你心里想着要多赚钱,早晚会做出不正的事。天道察人心,不会等你真的做了才惩罚你,而是在你起心动念时就开始了。"
五、第三规矩:财不外露,守则有余
"第三条规矩,叫做'财不外露,守则有余'。"鬼谷子说。
"你在魏国得势时,可曾注意过自己的行为?"鬼谷子问。
张仪回忆道:"我当时买了好几处宅院,开了几家商铺,还经常宴请宾客……"
"这便是财外露。"鬼谷子说,"你刚得到赏赐,便大张旗鼓地买房置地,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有钱。这样做,只会招来麻烦。"
"财富就像怀中的璧玉,越是炫耀,越容易被人惦记。"鬼谷子继续说,"你以为那些来往的朋友是真心和你交往?他们看中的不过是你的财富和地位罢了。等你落魄了,他们自然会离你而去,甚至还会落井下石。"
"《论语》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真正有德行的人,无论富贵还是贫穷,都能保持本心。可小人就不同了,他们看到你有钱,就会想方设法从你这里捞好处;看到你落魄,就会立刻翻脸不认人。"
张仪羞愧道:"确实如此。那些当初借我钱的人,如今都不肯还了。"
"这就是财外露的后果。"鬼谷子说,"你把财富露出来,别人就知道你有钱。有的人会来借,有的人会来骗,有的人会来抢。你以为你能应付得来,可人心险恶,防不胜防。"
"那应该怎么办?"张仪问。
"藏财于民,藏财于德。"鬼谷子说,"有了钱,不要急着显摆,而要低调行事。该花的花,不该花的不要乱花。更不要用财富去炫耀,去收买人心。真正的朋友,不是用钱买来的。"
"若是实在有余财,与其拿去买豪宅,不如拿去行善积德。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资助读书人,修桥铺路。这样的钱花出去,才是真正的投资,会给你带来更多的福报。"
六、第四规矩:交友不慎,财散人离
"第四条规矩,叫做'交友不慎,财散人离'。"鬼谷子说。
"你在魏国和楚国时,交了不少朋友吧?"鬼谷子问。
"是的。"张仪点头,"当时每天都有人来访,门庭若市。"
"那些人都是什么人?"鬼谷子追问。
张仪回忆道:"有官员,有商人,有谋士……大家都很热情,说要与我结为兄弟,共谋富贵。"
"可是等你落魄时,他们在哪里?"鬼谷子问。
张仪沉默了。
"所以说,交友不慎,必遭祸患。"鬼谷子说,"那些在你得势时围在你身边的人,大多是奔着你的权势和财富来的。他们不是真心和你交往,只是想从你这里得到好处。"
"《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真正的朋友,不是那些天天围在你身边的人,而是那些在你困难时愿意帮助你的人。可惜,这样的人很少。"
"你交的那些朋友,表面上对你恭维有加,实际上都在盘算着如何从你这里获利。你请他们吃饭,他们就来;你不请了,他们就不来了。你借他们钱,他们满口答应;你要他们还,他们就装聋作哑。"
"这样的朋友,不交也罢。"鬼谷子说,"可你当时被表面的热闹迷惑了,以为那些人真心对你好,所以对他们毫无防备。他们借你的钱,你就借;他们要你帮忙,你就帮。结果呢?你落魄了,他们不仅不帮你,反而落井下石。"
张仪惭愧道:"弟子当时确实被蒙蔽了。那应该如何交友才对?"
"交友要慎重。"鬼谷子说,"不要看对方现在的地位和财富,而要看对方的品行。有德行的人,即便现在贫困,将来也会有出息。没有德行的人,即便现在富贵,也守不长久。"
"更重要的是,交友要有界限。不要因为对方对你好,就对他毫无保留。该帮的忙可以帮,可不能让人觉得你好欺负。钱财更要谨慎,借出去容易,要回来难。若是不想失去这个朋友,最好就不要有金钱往来。"
七、第五规矩:进退失据,财来财去
"第五条规矩,叫做'进退失据,财来财去'。"鬼谷子说。
"你这三年的经历,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懂得进退。"鬼谷子说,"在魏国得势时,你应该看到危机,提前做准备。可你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没有看到暗藏的风险。等到被罢官时,已经来不及了。"
"到了楚国,你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做了相国,你应该更加谨慎,可你还是急于求成,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这就是进退失据。"
"《易经》讲'亢龙有悔',意思是说,龙飞得太高了,就会后悔。做人做事也是如此,要懂得适可而止。得势时要谦虚谨慎,失势时要懂得退让。该进的时候进,该退的时候退,这样才能长久。"
"你在魏国得势时,正是该'退'的时候。退不是说离开,而是说要低调,要收敛。可你反而大张旗鼓,这就是不懂进退。"
"到了楚国,你失意过,应该学会谨慎。可你又忘记了教训,依然按照老路子走。这说明你根本没有领悟进退之道。"
张仪问:"那应该如何把握进退?"
"要看时机,看形势。"鬼谷子说,"得势时要想到失势,失势时要等待得势。不要因为一时的得意就忘乎所以,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一蹶不振。"
"财富也是如此。赚钱时要想到花钱,花钱时要想到赚钱。不要因为赚得多就大手大脚,也不要因为亏损就畏首畏尾。进退有度,才能细水长流。"
![]()
说到这里,鬼谷子停了下来。他看着张仪,眼神中闪过一丝深意:"这五条规矩,你可听懂了?"
张仪连忙点头:"弟子听懂了。德不配位,要提升德行;财路不正,要凭本事赚钱;财不外露,要低调行事;交友不慎,要谨慎择友;进退失据,要把握时机。"
"说得很对。"鬼谷子点头,"可是,这只是表面的意思。每条规矩背后,都有更深的含义。若是只懂表面,依然守不住财。"
张仪一愣:"还有更深的含义?"
"自然。"鬼谷子说,"而且,我还有两条规矩没说。这两条规矩,才是最关键的。若是不懂这两条,前面五条即便都做到了,财富也会流失。"
张仪急切道:"还请师父指点!"
鬼谷子却摇了摇头:"这两条规矩,不能轻易传授。你还需要再悟一悟。"说完,他转身走进了茅屋,留下张仪一人在外面苦思。
夜色降临,张仪望着满天星斗,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师父说的这七大财库规矩,才是他这三年来最需要学的东西。可是,那最后两条规矩是什么?为何师父不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