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麻衣相法》《楞严经》《菜根谭》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面相之学,自古便有"上停看少年,中停看中年,下停看晚景"的说法。这下停所指,正是人的下巴,古人称之为"地阁"。何为地阁?《麻衣相法》有云:"天庭饱满吃官饭,地阁方圆掌田产。"天庭主贵,地阁主富,一个人晚年是否安泰,福禄是否绵长,从这地阁便能窥见一二。
可这地阁的形状,为何能关乎人的晚年福报?是迷信臆测,还是有其深层的道理?古人观察天地万物,发现天圆地方,上圆下方乃是天地运行之理。人法天地,上停如天,下停如地,地阁若方圆有度,便是顺应天地之象,自然能承载福禄。
那么,地阁方圆究竟是何模样?它与一个人的晚年福报又有着怎样的玄机?这其中的道理,且听我细细道来。
![]()
要说这地阁方圆的道理,得从一位高僧的开示说起。
唐朝贞观年间,长安城外香积寺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法号慧远。这位慧远禅师不仅佛法精深,还精通相术,能从一个人的面相看出其福德因缘。寺中僧众常说,禅师观人,从不看眼耳口鼻,只看三处:额头、颧骨和下巴。额头主早年,颧骨主中年,而下巴,便是晚年的根基所在。
有一年初春,寺里来了三位施主求见禅师。这三人都是长安城中的富商,年岁相仿,都已五十出头,正值人生中年。三人结伴而来,是因为都听闻禅师能观相知命,想请禅师看看各自的晚年光景。
慧远禅师将三人请进禅房,焚香煮茶。待三人坐定,禅师并未急着开口,只是静静地看着三人的面相。良久,禅师指着坐在左边的那位商人说道:"这位施主,你早年艰辛,中年发达,如今家资万贯,田产无数。"
那商人惊讶道:"禅师果然慧眼,在下确实是白手起家,这十几年才攒下家业。不知禅师如何看出?"
禅师微微一笑:"施主额头虽有纹路,却不杂乱,可见早年虽苦却不失志向。颧骨高耸有势,是中年能成事业之相。"说到这里,禅师顿了顿,神色变得凝重,"只是施主这地阁,尖削无肉,晚年恐有波折。"
那商人听罢,脸色骤变:"禅师此话何解?在下如今家业正盛,怎会有波折?"
禅师摇摇头,并未多言,转而看向中间那位施主。这位施主的下巴虽不尖削,却略显单薄,左右不对称。禅师看了片刻,叹息一声:"施主中年虽有所成,但晚年恐难得安宁,子女缘分浅薄,怕是要孤独终老。"
那施主闻言,面露忧色,却也没有反驳,只是低头不语。
最后,禅师看向坐在右边的第三位施主。这位施主的下巴方正圆润,饱满有肉,两边对称,整个下颌骨的轮廓清晰有力。禅师看罢,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施主地阁方圆,骨肉相称,是晚年有福之相。不仅能安享晚年,还能子孙满堂,福禄绵长。"
那第三位施主拱手道:"承蒙禅师吉言,只是在下不解,这下巴的形状,如何能决定晚年的福报?"
慧远禅师放下茶杯,缓缓说道:"施主有所不知,这地阁并非只是相貌,而是关乎一个人的根基。"
禅师接着解释,人的面相分为三停,上停主15岁到30岁,中停主31岁到50岁,下停则主51岁以后。上停如天,主智慧与志向;中停如人,主事业与能力;下停如地,主根基与福德。天要圆,地要方,这是天地运行的规律。人的上停若圆润饱满,说明天赋聪慧;下停若方正有力,便能承载晚年的福报。
"这地阁方圆,方是指骨骼有力,下颌骨轮廓清晰,两边对称,如同方正的地基,能承载万物。圆是指下巴饱满有肉,圆润不尖削,如同大地的宽厚,能包容一切。"禅师说到这里,看了看那第一位商人,"若是地阁尖削,便如同地基不稳,晚年必有动荡。"
那第一位商人听到这里,忍不住问道:"禅师,在下如今家业兴旺,子女也都成器,怎会有波折?"
禅师摇摇头:"施主现在看似顺遂,但地阁主的是晚年根基,不是眼前的表象。地阁尖削者,往往心性不够宽厚,待人刻薄,积德不足。到了晚年,身体衰弱,若还是以往的作风,必会招致子女的怨恨,朋友的疏远,最终落得孤苦伶仃。"
那商人闻言,脸色更加难看,却又无言以对。
禅师又看向第二位施主:"而这位施主,地阁虽不尖削,却单薄无力,且左右不均。这样的面相,往往是中年耗费过度,晚年福报不足。"
![]()
第二位施主低声道:"禅师所言极是,在下中年为了事业,确实操劳过度,如今身体大不如前。"
禅师点点头:"地阁单薄,说明根基不够深厚,这根基不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德行的积淀。若中年只顾事业,不顾家庭,不行善事,晚年自然难有福报。"
说完,禅师看向第三位施主:"而这位施主,地阁方圆,骨肉相称,可见早年虽不富贵,但积德行善,待人宽厚。中年事业有成,却不骄不躁,懂得感恩回报。这样的人,晚年自然有福。"
第三位施主谦逊地说:"禅师过誉了,在下只是本分做人做事,不敢说有多大功德。"
禅师笑道:"正是这份本分和谦逊,才是晚年福报的根源。地阁方圆,不仅是面相,更是心相。心地宽厚者,面相自然方圆;心地刻薄者,面相自然尖削。"
三位施主听完禅师的一番话,各有所思。那第一位商人若有所悟,拱手道:"禅师所言,令在下茅塞顿开。在下回去后,定会改变作风,多行善事,不知能否改变晚年的命运?"
慧远禅师欣慰地点点头:"相由心生,命由己造。施主若能真心悔改,多行善事,宽厚待人,自然能改变面相,进而改变命运。《太上感应篇》有云:'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一切都在自己手中。"
三位施主听罢,纷纷起身拜谢。临走时,那第一位商人回头问道:"禅师,要如何才能让地阁变得方圆?"
禅师淡淡一笑:"心宽则面圆,德厚则骨正。多行善事,宽以待人,时日久了,地阁自然会发生变化。"
这三位施主离开后,各自回到长安城。第一位商人回去后,果然开始改变自己的作风。以前他做生意,总是斤斤计较,对伙计刻薄寡恩,对客户也是能骗则骗。如今他开始宽厚待人,不再斤斨计较,还时常施粥济贫,修桥补路。
第二位施主听了禅师的话,虽然心中忧虑,但也开始注意休养身体,不再像以前那样为了生意拼命。同时也开始多陪伴家人,弥补中年时对家庭的亏欠。
而那第三位施主,则继续保持着本分做人,感恩回报的作风,事业稳步发展,家庭和睦美满。
十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十年后,三位施主都已年过花甲,进入了晚年。
那第一位商人,虽然早年地阁尖削,但经过十年的修身养性,广行善事,面相竟真的发生了变化。原本尖削的下巴,逐渐变得圆润,虽然不如第三位施主那般方圆,但也不再尖削刻薄。他的晚年虽有些小波折,但总体还算安稳,子女也因为他晚年的改变而愿意孝顺他,算是有惊无险地度过了晚年。
第二位施主,因为中年耗费太多,虽然晚年注意休养,但终究难以挽回。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虽然子女还算孝顺,但终究因为早年对家庭的忽视,子女与他的感情并不深厚。晚年虽有人照顾,却总觉得孤独寂寞,正如禅师所言,难得真正的安宁。
而第三位施主,晚年果然福禄双全。他的生意虽不如另外两位那般庞大,但稳健持久,子孙满堂,家庭和睦。更难得的是,他晚年身体健朗,精神矍铄,每天与老伴散步聊天,含饴弄孙,享受着天伦之乐...
![]()
三位施主的晚年光景,正应了慧远禅师当年的预言。那第一位商人,因为及时悔改,虽未能完全改变命运,却也避免了最坏的结局。这让人不禁好奇,禅师当年究竟看到了什么?地阁方圆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天机?
慧远禅师在圆寂前,曾召集寺中弟子,传授了一套观相识人的心法。关于地阁方圆的深层奥义,禅师究竟说了什么?这其中的道理,不仅关乎面相,更关乎一个人修行的境界,关乎福德的真正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