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想买电子、数码、汽车的朋友肯定都会聊国补,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上半年抢券还容易,下半年却成了“拼手速+看运气”的活儿。
眼看着这场持续近两年、总额达4500亿元的国补即将结束,而2026年可能不会再延续了,但背后的行业洗牌却已悄然完成。
![]()
国补从2024年3月启动,最初覆盖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电动自行车。2025年1月,范围扩大到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数码产品。这近两年里,4500亿真金白银砸下去,直接改变了多个行业的竞争格局。
最明显的变化是“强者更强”。比如比亚迪,作为新能源车企老大,2024年卖出427万辆车,2025年前10个月又卖了370万辆。按政策,以旧换新买新能源车能拿2万补贴,买2.0排量以下油车补1.5万。可以想象,多少消费者是冲着国补选了比亚迪。同样,小米也赚得盆满钵满——从汽车到手机,再到大小家电,几乎全品类都吃到了国补红利。原本走性价比路线的小米,叠加补贴后性价比更高,近两年营收、利润、销量全创新高。
![]()
华为的情况类似。手机、电视、数码产品全在国补范围内,加上与车企合作的鸿蒙智行汽车大卖,业绩自然水涨船高。家电巨头美的也没落下,作为冰箱、洗衣机等领域的“三巨头”之首,国补让它成了家电行业最大受益者。
当然,其他企业也分到了羹,比如苹果、OV、格力、海信、TCL等。但规律很明显:大企业、反应快、渠道广的玩家吃到了更多红利,小玩家反而被甩得更远。国补成了“放大镜”,把行业差距进一步拉大。
![]()
2026年国补还会不会续上?没人能给出确定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这轮补贴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刺激消费、推动产业升级。那些在补贴中站稳脚跟的企业,未来会更有底气应对市场变化;而掉队的玩家,可能需要重新思考生存策略。
对消费者来说,国补退场可能意味着短期内的产品涨价。但换个角度看,补贴让国产企业积累了更多资金,未来在技术研发、产能提升上更有优势。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看到国产芯片、国产屏幕等核心技术突破,带动产品价格更实在。
![]()
国补的故事,本质是一场“政策引导+市场选择”的双重实验。它既暴露了行业短板,也催生了新的竞争力。当补贴潮退去,留下的将是真正有实力的企业——而它们,才是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