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渐起,一杯热气腾腾的奶茶成为街头巷尾的畅销饮品。从Q弹的珍珠、嫩滑的椰果到软糯的芋圆,丰富多样的小料搭配让奶茶俨然变成“液体八宝粥”,深受消费者追捧。然而,南京市第二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卢虎在接受采访时警示,这些看似美味的小料背后暗藏健康隐患,该院已接诊多起因奶茶小料引发的急诊案例,小至孩童、大至老人均可能受影响。
七旬卧床老人肺中“藏珍珠”,小料呛咳引发窒息危机
“我们急诊曾经接诊过一位70多岁、长期卧床的老人,珍珠、西米等奶茶小料呛到肺里,整个肺像蜂窝一样,每个小孔里都有小颗粒。”卢虎回忆起这起病例仍心有余悸。
据悉,老人因长期卧床,吞咽功能和呛咳反射能力均已衰退。家人为改善其口味,偶尔会喂食奶茶。事发当天下午,老人饮用含珍珠、西米的奶茶时,因吞咽协调能力下降,细小的珍珠和西米未进入食道,反而通过气管分支呛入肺部。
“人体食管和气管如同相邻的两个门,正常进食时气管会封闭,但老人的‘关门’功能已退化。”卢虎解释,小颗粒异物进入肺部后,老人并未出现剧烈呛咳,而是逐渐出现窒息症状。家人发现时,老人已出现窒息,紧急送医后,医生通过气管镜进行肺灌洗,从珍珠和西米等小颗粒各个小支气管角落里清理出来。
“最开始清出来的是混着颗粒的奶茶液体,之后逐个吸出珍珠和西米,我们像‘打地鼠’一样掏了一整晚,好在最后老人转危为安。”卢虎表示,此类案例并非个例,每年春季青团、粽子等糯米制品消费高峰时,五六岁的儿童因呛咳窒息的急诊量会显著增加,而奶茶小料呛咳多发生在儿童和老年人身上。
20岁男子突发晕厥,每天一杯奶茶诱发高渗性昏迷
除了物理性的呛咳风险,奶茶小料过量还可能引发代谢紊乱。“我们之前还接诊过一名20多岁的年轻男子,他突然晕倒,送医后被诊断为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卢虎告诉记者,元凶正是他“把奶茶当水喝”的习惯。
“小伙子平时身体看似健康,无家族病史,却突然晕倒。测血糖时,仪器直接显示‘HIGH’(超过30mmol/L,远超正常空腹血糖3.9~6.1mmol/L的标准)。”卢虎介绍,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胰腺功能已严重受损,血脂也远超正常值。
据了解,该男子日均饮用1—2杯奶茶,且偏好添加珍珠、椰果、奶盖等多种小料的“加料版”。长期过量摄入糖分和反式脂肪酸,导致其体重超标,胰岛素抵抗加剧,最终引发高渗性昏迷。“这种情况若抢救不及时,可能导致不可逆损伤,甚至猝死。”卢虎强调,近年来二三十岁年轻人因类似习惯引发高血脂、糖尿病的案例显著增多,部分患者已出现眼底动脉堵塞、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奶茶小料暗藏两大风险
卢虎指出,奶茶小料的健康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物理性风险:珍珠、芋圆等颗粒状小料若未充分咀嚼或吞咽不当,易呛入气管。儿童因吞咽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老年人因反射能力衰退,风险尤为突出。此外,奶盖、椰果等黏腻小料可能附着在食管壁,长期过量摄入或增加食管梗阻风险。
代谢性风险:一杯奶茶的糖分含量常达每日推荐摄入量的2~3倍,添加多种小料后,热量、脂肪摄入量进一步超标。珍珠、芋圆等淀粉类小料升糖指数较高,长期食用易引发血糖波动;奶盖中的反式脂肪酸则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很多人以为‘无糖’奶茶就安全,但市面上部分‘0糖’产品仍含代糖或添加剂,长期饮用同样可能影响代谢。”卢虎补充道。
科学饮用奶茶,警惕“甜蜜陷阱”
针对奶茶小料的潜在风险,卢虎主任提出三点建议:
控制饮用频率和分量:建议每周饮用不超过1次,选择小杯、少糖或无糖版本,减少小料种类和用量,避免“加料加到满”。
特殊人群谨慎饮用:5岁以下儿童、老年人、卧床患者及吞咽功能障碍者应尽量避免饮用含颗粒小料的奶茶,若饮用需有人监护。
加强健康意识:定期体检关注血糖、血脂指标,避免将奶茶、饮料替代白开水。若出现不明原因头晕、乏力、视力模糊等症状,须及时就医排查代谢问题。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