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做企业的老王喝茶,他一脸愁容:“公司有个经理跟女员工开了个过分玩笑,现在被告性骚扰,索赔30万。你说现在的人怎么这么开不起玩笑?”
![]()
我直接回他:“不是人家开不起玩笑,是你们经理太不知道分寸。赶紧准备应诉吧,这种案子企业八成要输。”
果不其然,昨天他打电话来,法院判公司赔20万。
一句话,20万。这不是玩笑,是昂贵的代价。
01
最近几年,职场言语骚扰的案子越来越多。
去年深圳有家科技公司,经理对女下属说:“你穿这裙子真好看,摸摸看质感如何?”边说边伸手去碰裙子。女员工躲开后,经理还补了句:“别那么小气嘛。”
就这一句话,公司赔了15万。
北京有个更离谱的案例。部门聚餐时,男主管对刚入职的女生说:“你这么漂亮,陪客户喝个酒,订单肯定成。”女生当场拒绝,第二天就辞职并起诉。公司最终赔偿12万。
你可能觉得,不就是几句话吗?至于吗?
法官会告诉你:非常至于。
02
为什么一句话能让企业赔那么多?
法律上有个概念叫“职场性骚扰”。根据《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民法典》,言语骚扰也是性骚扰的一种形式。
说白了,法院主要看三点:这话有没有性暗示?对方愿不愿意听?有没有造成敌对的工作环境?
举个例子。上海某公司经理经常“夸”女员工:“今天妆化得不错,男朋友教的?”“身材保持这么好,有什么秘诀?”听起来像是赞美,但每次都让女员工浑身不舒服。
最终这名经理被解雇,公司还被判赔偿8万元。
法官在判决书上写得很清楚:“以赞美为名的评价,如果涉及私密特征并使员工感到被冒犯,同样构成言语骚扰。”
03
更让人头疼的是,员工说了不当言论,往往要公司来买单。
杭州有家设计公司,老板自以为跟员工关系铁,经常开带颜色的玩笑。有次团建,他对一名已婚女员工说:“你老公不在,今晚陪我喝酒?”全场寂静。
女员工录音后起诉,公司赔了18万。
老板私下跟我说:“我真是随口开玩笑,没想到会这样。”
问题是,你觉得是玩笑,别人可能觉得是侮辱。
04
那到底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
我总结了一条黄金法则:在职场上,只说你不会介意被父母、子女和全网看到的话。
如果你不会当着你妈的面说,不会在朋友圈公开说,那最好别说。
具体来说,这几类话要特别小心:
- 别评论身体特征。“你胖了瘦了”都少说,更别提“胸大腰细”这种话。
- 别打听私生活。“有对象吗?”“什么时候生孩子?”关你什么事?
- 别用亲昵称呼。“宝贝”、“亲爱的”在职场很不合适。
- 别开黄色玩笑。再“有趣”的段子,在职场上都是地雷。
05
作为企业,除了管住自己的嘴,还得管住所有人的嘴。
聪明的公司都在做三件事:
第一,明确红线。 京东有个“高压线制度”,把言语骚扰的标准写得清清楚楚,连案例都有。员工入职第一课就是学这个。
第二,畅通投诉渠道。 阿里内部有个“道德顾问”,员工可以匿名举报不当言论,24小时内必回应。
第三,零容忍。 美团去年开除了一个高级总监,就因为多次对下属说暧昧的话。哪怕他业绩再好,也照开不误。
06
说到底,职场是干活的地方,不是撩骚的地方。
每个人来上班,都是为了赚钱生活,不是为了听你“开玩笑”。
将心比心,如果你的姐妹、女儿在职场被人言语骚扰,你会怎么做?
尊重,从来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中。
一句不恰当的话,毁了别人的工作体验,也毁了公司的钱袋子。
值得吗?
最后留个思考题:你觉得同事之间完全没有玩笑、只有工作,这样的职场健康吗?如何在友好相处和保持分寸之间找到平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