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再拉!慢一点,慢一点!”
起重机的引擎发出沉闷的轰鸣,巨大的抓钩从已经见底、散发着浓重腥臭味的人工湖淤泥中,缓缓升起。
泥浆顺着抓钩的缝隙滴滴答答地落下,一个诡异的轮廓在十月的阳光下逐渐清晰——一辆通体蓝色的共享单车,以及……被粗大铁链牢牢绑在单车后座上的东西。
那东西呈人形,四肢僵硬,身上裹着一件纯白色的连衣裙,湿透的布料紧紧贴在它身上,勾勒出女性的身体曲线。
“是……是尸体吗?” 岸边围观的人群中发出一阵压抑的惊呼。
站在警戒线内的城南分局刑侦队长王涛,狠狠地皱起了眉。他对着步话机低吼道:“让法医和勘察组准备!都打起精神来!”
几分钟后,当高压水枪冲去那人形物体表面的污泥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更深、更诡异的寒意。
那不是尸体,而是一具塑料人形模特。
它的脸上带着商业化的、空洞的微笑,在泥水的映衬下,显得无比怪诞。
然而,还没等王涛消化这起恶劣的“恶作剧”,湖中心的起重机操作员在公共频道里再次发出了惊恐的叫喊:
“王队!下面……下面还有!一模一样的……好多!”
最终,在耗尽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后,打捞结果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
十二辆共享单车。
十二具被铁链锁在车上的人形模特。
它们如同沉默的兵马俑,被整齐地摆放在公园的草坪上,构成了一幅荒诞、离奇,又充满不祥预兆的画面。
![]()
01
陈默挤进人群的时候,现场已经被媒体同行围得水泄不通。作为三流网络媒体“都市脉搏”的调查记者,他连一件印着LOGO的马甲都没有,手里的相机也是五年前的旧型号。
他收到线报时,标题都替主编想好了——《无良市民!竟将共享单车抛尸人工湖!》。一个博眼球的社会新闻,能带来几万的点击量,就足够他支付下个月的房租了。
但当他看到草坪上那十二个沉默的“组合”时,他意识到,这件事,可能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
警方队长王涛正在接受采访,他一脸疲惫和不耐,显然已将此事定性为一场哗众取宠的闹剧。“初步判断,这是一起性质恶劣的寻衅滋事行为,并涉嫌恶意破坏公私财物。警方将严肃追查相关责任人,也请广大市民不要信谣传谣。”
王涛的话给事件定了性,大部分媒体也都按照这个口径开始撰写稿件。毕竟,没有尸体,就没有命案,没有命案,就没有持续报道的价值。这不过是一场巨大的人力物力浪费。
记者们开始散去,准备回去赶稿。陈默却没动,他敏锐的记者直觉告诉他,事情没这么简单。
十二这个数字,太规整了。如果是随机的恶意破坏,数量不会如此精准。而且,所有的单车都来自同一家公司——“蓝鳍单车”,所有的人形模特都是同一款女性模型,甚至她们身上那洗得发白的连衣裙,都是一模一样的款式。
这不是混乱,而是秩序。一种病态的、充满仪式感的秩序。
陈默举起他的长焦相机,避开警察的视线,疯狂地按动快门。他像一只贪婪的秃鹫,捕捉着现场的每一个细节。当镜头扫过一具模特的“手腕”时,他的手指猛地顿住了。
他看到,在那塑料的手腕上,除了铁链,还系着一个更小的东西。那似乎是一张过了塑的卡片,像医院的腕带,上面似乎有字。
这个细节,在现场的一片狼藉和泥泞中,显得毫不起眼。警察们忙着勘察和取证,似乎并没有特别留意它。
陈默立刻调整焦距,将镜头拉到最大。在相机屏幕那有限的像素里,他勉强辨认出,那张卡片上,印着一行名字,以及一长串数字。
他的心脏开始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
这绝对不是恶作剧。恶作剧不会如此细致,如此……“认真”。
这是一封信。一封用十二辆单车和十二具模特写成的、寄给整个城市的、充满谜团的挑战书。
02
“陈默,你疯了吧?”
“都市脉搏”狭窄的办公室里,主编把陈默的选题报告拍在桌上,溅起一片灰尘。“王涛队长都定性了是恶作剧,你还想查什么?查那帮艺术系的大学生晚上不睡觉,跑去投湖吗?我们是新闻媒体,不是侦探小说网站!”
“主编,你看这个!” 陈默把相机屏幕怼到主编面前,指着那张被他竭力放大的模糊照片,“这上面有名字!有编号!这绝对是有预谋的!”
照片实在太过模糊,主编眯着眼看了半天,不耐烦地挥挥手:“行了行了,就按你的想法写一篇,标题起得耸动一点。但别太过火,我们可不想收到警方的传票。”
陈默知道,主编根本没把这当回事。他只能靠自己。
接下来的两天,陈默像着了魔一样,一头扎进了这个诡异的事件里。他首先联系了“蓝鳍单车”的公关部门,对方用一套标准话术打发了他,声称一切信息以警方公布为准。
官方渠道走不通,陈默只能走野路子。他花了一个下午,找到了一个在“蓝鳍单车”做过运维的朋友。在一家烧烤摊上,几瓶啤酒下肚,朋友终于松了口。
“那12辆车的ID,我们内部都查过了。我跟你说个邪门的事儿,” 朋友压低声音,神神秘秘地说,“这12辆车,不是同一天失踪的。最早的一辆,是一年前。最近的一辆,是上个月。它们在各自失踪的当天,被人从城市的12个不同地点租走,然后就再也没有信号了。就好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这个信息让陈默的后背窜起一股凉气。持续一年的、有计划的行动,这更加印证了他的猜想。
他又根据照片上那款连衣裙的样式,在网上进行地毯式搜索,最终锁定了一家位于邻市的服装加工厂。他伪装成采购商,跑了一趟,工厂老板回忆起,一年前,确实有个神秘的客户,用现金订购了一批这种廉价的白裙子,但只要了12件。
![]()
“那人怪得很,戴着帽子和口罩,话也不多,丢下一沓现金就走了,连个收据都不要。” 老板回忆道。
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预谋”和“计划”。但这些零散的信息,根本无法形成一篇有说服力的报道。陈默感觉自己像是在一片浓雾中摸索,能触摸到一些冰冷的实体,却始终看不清它们的全貌。
而最关键的线索,还是那张卡片。
经过不眠不休地图像修复和处理,他终于辨认出了上面的大部分信息。
名字:张婉婷。
编号:44030519980815372X。
张婉婷是谁?这串数字又代表什么?看起来像身份证号,但陈默通过内部渠道查询,发现这个号码根本不存在。
这是一个凭空捏造的身份。
警方显然也将这个案件当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除了最初那场发布会,就再也没有向外界透露任何信息,似乎是想冷处理,让事件被公众和媒体淡忘。
在他们看来,这些是“垃圾”。
但在陈默看来,这些不可能只是垃圾。它们是一个巨大的、指向某个未知真相的箭头。
03
警方的沉默,让陈默的调查变得更加艰难,也更加自由。他像一个游离在官方视野之外的幽灵,用自己的方式,一点点地挖掘着真相。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据那个前运维朋友提供的12辆单车ID,拿到了它们最后一次被租用的地点。
他买了一张巨大的城市地图,铺在自己那间小小的出租屋地板上,用12颗红色的图钉,将这12个地点一一标记。
图钉散落在地图的各个角落,毫无规律可言。有的是繁华的商业中心,有的是老旧的居民小区,还有的是偏僻的工业园区。它们之间没有任何明显的关联。
陈默一连三天,将这12个地点全都跑了一遍。他像一个最耐心的猎人,在每个地点附近的商铺、小区门口,一遍遍地询问,试图找到一年前、半年前、或者一个月前,是否有人见过什么可疑的人或事。
结果可想而知,大部分人都毫无印象。时间的跨度太长,共享单车又是如此常见的交通工具,没有人会留意一个普通的租车人。
调查陷入了僵局。
与此同时,“都市脉搏”发表的那篇题为《惊悚!城南湖底捞出12具“女尸”!背后真相扑朔迷离》的文章,虽然为网站带来了创纪录的流量,但也引来了王涛队长亲自打来的“警告”电话。
“陈记者,我警告你,不要再就这件事胡编乱造,煽动公众情绪!” 王涛在电话里的声音严厉而冰冷,“如果你再发布不实信息,干扰警方办案,后果自负!”
“王队,我只是想知道真相。那些模特上的卡片,你们查了吗?” 陈默不甘心地问。
“不该你问的别问。做好你记者的本分。”
电话被无情地挂断。
官方的压力,调查的困境,让陈默感到了深深的无力。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走火入魔,在追逐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真相”。
04
就在陈默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线索,自己找上了门。
那天深夜,他正在整理采访笔记,邮箱里突然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邮件里没有正文,只有一个音频附件。
陈默犹豫了一下,点开了附件。
一阵电流的杂音过后,一个经过处理的、分不清男女的电子合成音响了起来:
“别再查下去了。这不是你能碰的局。”
声音冰冷,不带任何感情,却让陈默瞬间汗毛倒竖。他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环顾自己空无一人的房间,仿佛有一双眼睛正在暗中监视着他。
这不是恶作剧,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警告。对方知道他在调查,甚至知道他的邮箱地址。
恐惧过后,是更加强烈的兴奋。
这个警告,恰恰证明了他之前的判断——湖底的单车和模特,绝对不是简单的恶作剧。背后,隐藏着一个不愿意被人知道的秘密。
陈默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尝试追踪邮件的IP地址,但对方显然是个高手,IP经过了数次跳转,最终指向了一个境外的公共服务器。
线索再次中断。但这封邮件,却像一针强心剂,让陈默重新燃起了斗志。
他决定改变调查方向。既然从单车和服装上找不到突破口,那就从那个唯一的“身份信息”入手——张婉婷,以及那串伪造的身份证号码。
一个假身份,为什么要被伪造出来?它一定指向某个真实存在的东西。
![]()
陈默开始尝试各种疯狂的组合。他把那串数字当成电话号码、银行卡号、坐标、日期……但全都指向了无效信息。
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两天两夜没有出门。桌上堆满了泡面桶和咖啡杯。他的双眼布满血丝,死死地盯着电脑屏幕上的那张地图,以及那串神秘的数字。
12个毫无关联的地点。
一个不存在的女孩。
一个无意义的编号。
它们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迷雾越来越浓,他感觉自己仿佛被困在了一个巨大的、无形的迷宫里,找不到任何出口。
05
调查的停滞,主编的压力,以及那个神秘的警告,像三座大山,压得陈默喘不过气来。关于“单车模特”的热度正在迅速消退,再挖不出猛料,这个选题就会被彻底放弃。
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了。
这天晚上,陈默把自己所有的调查资料,再一次摊开在地板上。他像一个输光了筹码的赌徒,红着眼睛,一遍遍地审视着这些看似毫无价值的信息。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那张被他打印出来的城市地图上。12颗红色的图钉,像12滴凝固的血,刺眼地钉在那里。
随机的……真的是随机的吗?
陈默的脑子里,像有一根弦被拨动了一下。他盯着地图,一个荒唐的念头冒了出来。
他打开电脑,调出了那个伪造的身份证号码:44030519980815372X。
他死死地盯着这串数字,又看看地图。
有没有可能……这串数字,和这12个地点,存在着某种他没有想到的关联?
他尝试着把数字和地点进行匹配,但毫无头绪。他开始烦躁地在房间里踱步,目光扫过书架上那些积了灰的旧书。其中一本,是他在大学时买的《城市规划与建筑符号学》。
“符号学”……
这个词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他混乱的思绪。
他猛地冲回电脑前,打开了市政府的官方网站,找到了一个他之前从未关注过的版块——“城市公共信息档案馆”。
这是一个庞大而枯燥的数据库,里面储存着这座城市几十年来所有的公共记录:工商注册、道路规划、建筑许可、事故报告……
他颤抖着手,在档案馆的搜索栏里,输入了第一个图钉所在地的地址:城北区解放路114号。
屏幕上跳出了几十条相关的公共记录。
他又输入了第二个地址:新港区工业三路27号。
同样是几十条记录。
陈默耐着性子,将12个地点的公开记录,全部检索了一遍。他像一个最笨拙的学生,逐条逐条地阅读着那些枯燥的、充满了专业术语的政府公文。
![]()
一开始,他找不到任何共同点。这些记录五花八门,时间跨度也很大。
就在他快要绝望,认为自己又一次走进了死胡同时,他的目光,无意间扫过了一条记录的“事件发生日期”。
他心里一动,立刻翻出自己的笔记,找到了这辆单车失踪的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