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扎心的话,你以为的努力,可能只是在自我消耗?
凌晨两点的写字楼还亮着灯,工位上的你啃着冷掉的外卖改方案;周末泡在图书馆刷题,却发现同龄人的 offer 早已到手;跟风报了十多个考证班,钱包空了却连证书封面都没摸热,这届年轻人好像陷入了 “努力陷阱”:越拼越焦虑,越忙越迷茫。
张朝阳在一次访谈里戳破了真相:“年轻人别过度努力,太过拼搏会伤害身体,这个世界本就不公平。” 这话被骂 “负能量”,但经历过创业起伏、年过六十仍坚持直播物理课的他,或许比谁都懂:
无效的努力是自我消耗,找对方向的坚持才是成长底气。今天就拆解他最戳痛点的 3 个建议,没有空话,全是能落地的生存智慧。
![]()
第一点:别把 “拼命” 当勋章,找对机会点比死干活重要 100 倍
跟 “努力至上” 唱反调,努力是基础,但机会点才是放大器
我们从小被灌输 “天道酬勤”,可现实是:同个部门里,天天加班的你没升职,懂得对接资源的同事却被提拔;同学聚会上,死磕考研的人刚就业,抓住短视频风口的早已买房。
张朝阳的观点很直接:“很多时候你再努力挖矿,也成不了发现金矿的人。”
这不是否定努力,而是戳破 “伪努力” 的骗局:努力是线性积累,机会点是指数突破。就像他在分析行业规律时说的,大佬们的成功多是踩中风口、赶上时代,普通人盲目跟风拼体力,只会累垮自己。
为什么越拼命越容易走错路?张朝阳从脑科学角度解释过:长期高强度劳作会让大脑持续分泌皮质醇,这种 “压力激素” 会抑制前额叶皮层的功能,而这正是负责决策和判断的关键区域。
简单说,你熬到凌晨改的方案,可能还不如白天高效时写的一半好。
北京协和医院的睡眠研究也显示:连续一周每天睡眠不足 6 小时,人的决策失误率会上升 40%。那些为了 “表现努力” 而硬扛的熬夜,其实是在亲手毁掉发现机会的能力。
张朝阳在访谈里举过章泽天的例子,这事儿特别值得琢磨。
当年奶茶妹妹刚出圈时,没唱功没演技,要是跟选秀选手拼才艺,大概率查无此人。
但她精准抓住了 “清纯标签稀缺” 的机会点,一张奶茶照火遍全网。
想进清华时,她没硬拼高考分数,而是瞄准 “体育特长生” 通道,练健美操拿全国前三,成了国家一级运动员,直接保送。
进了清华又抓住 “海外交流” 机会,结识刘强东,每一步都没靠 “死努力”,而是精准踩中机会点。
反观我身边的设计师小 A,每天熬夜练软件,却从没想过自己 “擅长把复杂数据做成可视化图表” 这个优势。
直到有次帮公司做财报图意外走红,才明白:与其补短板拼不过别人,不如把长板变成机会点。
想想你身边是不是这样:
同事天天加班写文案,却没发现自己 “擅长拆解热点”,其实能做新媒体策划;
朋友死磕考研,却忽略自己 “很会帮人规划行程”,做旅行博主早就变现了;
你总说没机会,却没意识到自己 “记台词特别快”,说不定能做短视频演员。
张朝阳说:“年轻人要研究自己的机会点在哪,这比努力重要一万倍。” 那些被你忽略的兴趣、不经意的擅长,可能就是改变人生的钥匙。
![]()
具体怎么做呢?分享3 步,来找到你的 “黄金机会点”
1、做 “优势清单”:花 10 分钟写下 3 件 “你做起来轻松又比别人好” 的事(比如 “能快速记住歌词”“擅长安慰朋友”),再对应行业需求(前者可做短视频翻唱,后者可做情感博主);
2、搞 “轻量测试”:不要马上辞职创业,用周末试做相关内容(比如发一条翻唱视频、写一篇情感短文),看数据和反馈;
3、搭 “机会桥梁”:把测试成功的事和主业结合(比如帮公司做短视频、给同事做情绪疏导),慢慢把机会点变成核心竞争力。
第二点:别让 内卷” 耗死好奇心,这才是你不被替代的底气
现在年轻人总在卷 “硬技能”:程序员卷代码行数,老师卷备课时长,就连实习生都在卷加班时长。但张朝阳在物理课直播里说:“AI 能替代技能,却替代不了好奇心。”
他自己就是例子。
年过六十还天天直播讲物理,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源于对 “宇宙规律” 的好奇。从推导 E=mc² 到探讨黑洞原理,甚至把火锅辣油溅到衣服上的现象都用流体力学解释,这种好奇心,让他在互联网行业起伏中始终有新突破。
真相是:技能会过时,但好奇心能带你找到新赛道。
就像当年相机普及后,很多摄影师失业,但好奇 “照片背后故事” 的人,成了纪实摄影师;现在 AI 能写文案,但好奇 “用户真正需求” 的人,成了内容策略师。
张朝阳在 2025 年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戴维・格罗斯对话时,格罗斯特别强调:“时空可能是幻觉,这种突破靠的不是计算能力,而是好奇心。”
麻省理工的创新研究也显示:顶尖科学家和普通研究者的最大区别,不是智商,而是 “对无关问题的好奇”。比如牛顿好奇 “苹果为什么落地”,才发现万有引力;张朝阳好奇 “雨滴为什么砸不伤人”,就推导出斯托克斯定律。
张朝阳说:“好奇心驱使下的学习,才是真正的成长。”那些你出于好奇问的 “为什么”,可能就是未来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