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陷入过 “赚钱 = 拼命卖时间” 的怪圈?下班扎进网约车队列,周末抱着传单在商场里被人绕着走,深夜还在圈发产品广告,结果月底算账,除去油钱、传单印刷费,赚的钱还不够买两箱泡面。
更扎心的是,你隔壁那家伙每天喝着咖啡敲敲键盘,客户还主动把钱打过去,你盯着他的圈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我比他努力十倍,怎么钱偏要追着他跑?
其实纳瓦尔早把赚钱的真相戳破了:“赚钱不是靠追,是靠吸引 ,吸引那些正好需要你的人。”
这句话听着像鸡汤,实则藏着反常识的硬核逻辑。我们从小被灌输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却没人告诉你:耕耘错了方向,再努力都是在给别人当背景板。
就像你在沙漠里卖雨伞,哪怕喊破嗓子、打折打到骨折,也没人会买 ,不是你不够努力,是你找错了需要雨伞的人。
今天咱们就扒掉 “努力赚钱论” 的外衣,聊聊怎么让有需求的人主动找上门,把赚钱这事儿从 “苦差事” 变成 “顺风车”。
投资家纳瓦尔的推荐书单 巴伦读书会
![]()
一、别当 “卖体力的工具人”,要做 “需求的钥匙”
先问你个扎心问题:你觉得自己是在 “赚钱”,还是在 “卖时间换钱”?大部分人其实是后者。
把一天 24 小时拆成好几段,卖给老板、卖给网约车平台、卖给发传单的商家,本质上和工地上搬砖的工人没区别,只是换了个更体面的姿势。
但纳瓦尔说,真正的赚钱是 “让别人因为需要你,而愿意为你付费”,这两者的区别,就像 “拿着钥匙找锁” 和 “拿着锤子砸所有门”。
我朋友小周以前就是典型的 “锤子人”。
他听说做设计能赚钱,报了个速成班学了 PS,就开始在网上接单子。
客户要海报,他熬夜做十版;客户要改颜色,他从早改到晚,最后客户还嫌他 “没创意”,给的钱连软件年费都不够。
后来他偶然发现,很多开宠物店的老板想做宣传图,但找的设计师不懂 “宠物习性”,比如把猫的海报做成蓝色(猫对蓝色不敏感),把狗的活动海报印在光滑纸上(容易被狗抓烂)。
小周本身养了三只猫两只狗,他干脆专门做 “宠物行业设计”,不仅懂配色,还能在海报里加 “宠物喜欢的元素”,比如在猫粮海报里画猫薄荷图案。
结果不到三个月,本地一半的宠物店都找他,价格比以前高两倍,客户还催着他 “快点做”。
你看,这就是 “需求钥匙” 的魔力。
常识告诉我们 “会的越多越能赚钱”,但真相是 “越能解决特定需求,越能赚钱”。
就像你不会因为会修所有家电而被记住,但你如果专门修 “老款收音机”,那些收藏收音机的人会千里迢迢来找你,因为你是他们需要的 “那把钥匙”,而不是 “能修所有东西的锤子”。
现在很多人抱怨 “赚钱难”,其实是没搞懂:你不是不够努力,是没找到 “需要你的那群人”,一直在给不需要你的人 “免费表演努力”。
![]()
二、别做 “自嗨型卖家”,要当 “需求侦探”
还有个更反常识的点:很多人以为 “我有什么,就卖什么”,但纳瓦尔说 “赚钱是别人需要什么,你就提供什么”。
这两者的区别,就像 “在健身房卖冰淇淋” 和 “在健身房卖运动毛巾”,前者是你觉得 “冰淇淋好吃”,后者是别人真的 “运动后需要擦汗”。
现实里,太多人在做 “健身房卖冰淇淋” 的蠢事,还纳闷 “为什么没人买”。
我邻居王姐以前开了家 “文艺书店”,装修得特别漂亮,摆满了她喜欢的散文诗集,结果开业三个月就快倒闭了。
她愁得天天叹气,说 “现在人都不爱读书了”。
直到有次她看到小区里很多宝妈带着孩子在楼下玩,孩子吵着要 “讲故事”,宝妈们却没时间。王姐突然想:我这里有书,为什么不做 “亲子故事时间”?她把书店的一半空间改成 “儿童阅读区”,每天下午请大学生来讲绘本故事,还提供 “宝妈休息区”,卖咖啡和小点心。
结果现在,宝妈们每周都带着孩子来,不仅买绘本,还会顺手买几本自己看的书,书店不仅活过来了,还开了分店。
你看,这就是 “需求侦探” 的厉害之处。
常识告诉我们 “我喜欢的,别人也会喜欢”,但真相是 “别人需要的,才是能赚钱的”。
就像以前有人说 “把梳子卖给和尚” 是销售高手,但纳瓦尔肯定会说 “这是诈骗”,和尚根本不需要梳子,你硬卖给他,就算卖出去了,也不会有回头客。
真正的高手是 “看到和尚需要装经书的袋子,就做防水经书袋”,和尚会主动找你买,还会介绍其他和尚来,因为你解决了他的真需求,而不是 “说服他买不需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