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52年,20岁的年轻人举杯敬酒,毛主席诧异:是你夺了英军团旗

0
分享至



1952年10月1日,中南海怀仁堂的宴会厅灯火辉煌,觥筹交错。

新中国成立三周年的庆典正值高潮,毛主席在席间频频举杯,笑容满面。就在这时,一个年轻人站起身来,举杯向毛主席敬酒。主席略显惊讶地看了他一眼,然后脱口而出一句话:“你就是那个夺了英军团旗的小伙子?”

全场顿时安静。



“吹号小兵”是怎么“吓退英军”的?

这个年轻人叫郑起,刚刚20岁。他没有显赫的军衔,也没有特殊的背景,他只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中一名普通士兵。而他在朝鲜战场上的一次战斗,却让英国皇家精锐部队留下了“被军号吓退”的耻辱史。

很多人听到郑起的事迹,第一反应往往是:这是不是被拔高了?英军怎么可能被一个20岁的小兵、一支军号吓退?

但事实远比这更复杂。

1950年10月,郑起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116师入朝参战。他所在的347团第七连,在第二次战役中被部署在汉城南边的釜谷里,执行阻击任务。

敌人是英国皇家来复枪团——一支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老牌王牌部队,装备精良,经验丰富。而郑起他们这一连120人,只有些轻武器和少量弹药。



英军先是用迫击炮进行火力洗地式轰炸,妄图先把志愿军的高地炸塌。但志愿军早有防备,全部转入山洞死守。第一波炮火过后,志愿军基本完好,随即趁英军接近时展开反击。

英军显然低估了志愿军的战术素养和意志力。第一次冲锋被打退后,他们改用坦克掩护,发起第二轮进攻。连长、指导员、排长相继牺牲,战斗进入胶着状态。

此时,郑起临危接任指挥。他不是军官,甚至说不上是“老兵”,但在一片混乱中,他成了唯一能喊话、能判断、还能动手的人。

他将剩下的十几人分成三组,互为掩护,死守高地。他还冒着炮火下山去敌人尸体上搜弹药。后来他回忆说:“不是不怕死,是知道不下去就全完了。”

第三轮攻击是最凶狠的,英军调来6辆坦克,准备一举碾平高地。郑起手里的枪已经被炸断,他站在阵地边缘,举起军号,吹响了冲锋号。



这声号角在山谷中回荡。英军指挥官阿尔斯特误判为志愿军大部队反包围,迅速下令撤退。

这并非英军胆小,而是他们被志愿军的“敢死队”打法打怕了。美军报告中曾称:“中国军队从不按常理出牌,尤其善于伏击和夜袭。”阿尔斯特宁愿保住有生力量,也不愿赌一场可能全军覆没的硬仗。

郑起和剩下的6名士兵守住了阵地,还捡回了英军遗弃的一面团旗。

这不是吹军号吓退敌人那么简单,这是在装备悬殊、人员几乎崩溃的情况下,用最原始的意志力和战术判断实现了一次奇迹般的胜利。

毛主席为什么记住了郑起?

1952年9月,郑起作为志愿军代表回国,受邀参加国庆观礼,并收到毛主席亲笔邀请的请柬,前往中南海怀仁堂参加国宴。



对一个农家子弟来说,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事。他不是将军,也不是模范连长,只是一个士兵。他甚至不知道毛主席会不会认得自己。

但毛主席不仅认出了他,还当众说出了他的战斗事迹。

这在当下看,可能不算什么大事。但在1952年,毛主席要在全国政界、军界、文艺界名流面前点名一位士兵,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这场战斗在高层留下了极深印象。英军团旗的缴获是志愿军对西方强军心理上的一次“突破”。

第二,毛主席对志愿军一线士兵的关注,是真实存在的。不是泛泛而谈的“关心”,而是实打实地记住了某个具体人的名字和事迹。



郑起并没有因此被安排当将军,也没获得额外荣誉。宴会结束后他回到部队,继续做士兵,一直到退伍。他自己说:“能让毛主席记住我那一战,这辈子就值了。”

这不是谦虚,而是真实的年代写照。不是所有人都能从战场走进历史,但有些人用一场战斗赢得了国家的尊重。

一面团旗的价值,不只是“胜利的象征”

很多人不理解,“缴获英军团旗”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不是战国时代的“斩将夺旗”,现代战争哪还看重这个?

但在当时,那面团旗的意义远不止“战利品”。

第一,它是英军皇家来复枪团的象征。这支部队起源于17世纪,英王亲自授旗,有极高的荣誉传统。团旗的遗失,在西方军事文化中,是耻辱中的耻辱。



第二,它是志愿军首次在战术上和心理上压倒西方强军的标志性事件之一。这不是一次伏击、不是一次偷袭,而是正面对抗中取得胜利。

第三,它打破了“西方装备碾压中国军队”的迷思。当时的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志愿军靠人海战术打仗,技术上无法与美英联军抗衡。但这面团旗证明,靠战术、意志、灵活度,也能赢。

毛主席对这面团旗非常重视。它被运回国内展示,并被收录进重要战利品资料库。

而郑起,作为“夺旗人”,也成了那个年代志愿军精神的具象代表。

这不是宣传需要,而是现实认定。他不是靠讲述、不是靠请愿,而是靠一场血战,拿回了属于中国军人的尊严。

郑起退伍后,回到地方,生活平淡,几乎没有人知道他曾经的辉煌。他自己也从不提起这段历史,直到多年后媒体采访,他才慢慢开口讲述。



这也是很多抗美援朝老兵的共同经历。他们没有获得太多物质回报,也没有成为“知名人物”,但他们用年轻的生命,完成了国家交给他们的任务。

郑起并没有在战争中“成名”,也没有在和平时期“变现”。他就是一个普通士兵,打了一场不普通的仗,留下了一段不普通的记忆。

战争结束后,历史进入新的阶段,老兵们逐渐被生活淹没。但国家没有忘记他们,毛主席也没有忘。

这说明,在那个年代,英雄不是靠包装产生的,是靠一仗一仗打出来的。

毛主席一句“你就是那个夺了英军团旗的小伙子?”不是简单的感慨,而是一个时代对普通战士的最高认可。

郑起不是传奇人物,他没有光环,没有剧本。他只是一个孩子,从东北农村走上战场,在最危险的时候站了出来。



而这样的故事,在那个年代并不少见。他们或许没能都成为新闻,也没被写进课本,但他们确实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

今天,当我们习惯在屏幕前看战争片、玩战争游戏时,别忘了真正在喊“冲锋”的人,不是为了表现。

一面英军团旗、一个司号员,这样的细节在历史长河中很容易被忽略。但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真实的抗美援朝,不是神化出来的战争,而是血肉之躯拼出来的胜利。

郑起后来没当将军,也没进政界。他活到了90岁,回忆那年国庆宴会时还说:“主席的手热热的,又厚又软。”话语朴实,却让人鼻子一酸。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boss外传 incentive-icons
boss外传
天下人物多,且听楚楚说
5255文章数 3424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