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说“最美不过《诗经》”,它包罗万象,是历史长河中最为温柔和浪漫的一抹色彩。谈到植物,如果能溯源到《诗经》也是一件很美的事情,《诗经·鲁颂·泮水》载:“思乐泮水,薄采其茆。”这里的“茆”,指的就是我们现今所食的莼菜;因之生长在沼泽、池塘,故又名水葵;莼菜又因形像马蹄,所以《本草纲目》又叫它马蹄草。
一、古今名家眼中的莼菜
在古籍记载中,莼菜的美为人所称道不已,如《耕余录》有一段提到:“轻清远胜,惟花中之兰,果中之荔枝,差堪作配。”《齐民要术》称:“芽羹之菜,莼为第一”。《晋书·张翰传》中提到了“莼羹鲈脍”,这个“莼”指的是味道鲜美的莼菜羹。宋代陆游《戏咏山阴风物》一诗:“项里杨梅盐可彻,湘湖莼菜豉偏宜。”
明代《煮莼歌》更是把莼菜的色、形、味描写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让人不禁垂涎欲滴,惊叹不已,其载:“一朝能作千里莼,顿使吾徒摇食指。琉璃碗盛碧玉光,五味纷错生馨香。出盘四座已惊叹,举箸不敢争先尝。浅斟细嚼意未足,指点杯盘恋余馥。但知脆滑利齿牙,不觉清虚累口腹。血肉腥臊草木苦,此味超然离品目。”
![]()
莼菜口感圆融,味道鲜美脆滑,自古就被视为一种珍稀的水生蔬菜。它同茭白、鲈鱼一起并称为“江南三大名菜”。江苏知名作家叶圣陶曾在《藕与莼菜》一文中记到:“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是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是令人心醉。”莼菜不同于其他的蔬菜,它的生产范围很小,只有湖泽间才有生产,特别是江南地区的杭州西湖、萧山湘湖、江苏太湖、吴兴菱湖、上海青浦的淀山湖等地,重庆石柱、湖北利川佛宝山的莼菜也是较为知名的。
作为非江南人士,我“偶然”缘识莼菜,却是在佛宝山的一次调研途中,被它的“形”“味”所吸引。因此直至今日,仍然记挂不已它的味道。若不是贪恋它的形味,我也很难去挖掘它背后“灵魂”(价值)。
莼菜好似小荷叶,它通常是浮躺在水面上的,其最具特色的地方是茎叶附有胶状透明粘液,就如同饱满的果冻一般,晶莹剔透,而入口又爽滑鲜脆。农历三月和七月出产的莼菜是最为纯美的,三月初生的莼菜名为稚莼或丝莼,到了七月,莼菜又长出新芽,名为秋莼,味道和三月新生的莼菜一样鲜嫩。莼菜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珍稀的蔬菜,由于产地、产量和收获时限等诸多因素,所以在家常菜中很难吃到它,在古时候更难出现在寻常人家的餐桌上。
二、古籍本草中的莼菜医药记录
1、在唐宋时期
作为珍稀蔬菜,除了人们除了关心它的营养价值以外,也同样关注它的医药作用和价值。
宋代《证类本草》中有关莼菜的记载为:“味甘,寒,无毒。主消渴,热痹。”《证类本草》收集整理了宋代之前的本草内容,所在宋代之前可以看到陶弘景最早提到了莼菜的性味功效,其载:“莼性寒,又云冷,补,下气,杂鳢鱼作羹,亦逐水。而性滑,服食家不可多啖。”《蜀本草》又说:“莼,久食大宜人,食之,主胃气弱不下食者,至效。又宜老人,此应在上品中”[1]。
![]()
然而,唐代著名的本草古籍中也提出了多食、久食和特殊情况(温病、疫病)食用莼菜的害处,以及食用禁忌,如唐代陈藏器言:“按此物,温病起食者多死,为体滑脾,不能磨,常食发气,令关节急,嗜睡。若称上品,主脚气,脚气论中令人食之,此误极深也。常所居近湖,湖中有莼及藕,年中大疫,既饥,人取莼食之,疫病差者亦死。至秋大旱,人多血痢,湖中水竭,掘藕食之,阖境无他。莼、藕之功,于斯见矣。”
又如唐代孟诜在《食疗本草》中也说到:“莼菜,和鲫鱼作羹,下气止呕。多食发痔。虽冷而补。热食之,亦拥气不下。甚损人胃及齿,不可多食,令人颜色恶。又不宜和醋食之,令人骨痿。少食,补大小肠虚气;久食损毛发。”壅气又作“壅气”,是指气机壅聚郁塞的意思。
宋及宋以前的对它的药用功效记载,如主消渴、热痹、主胃气弱不下食,和鲫鱼作羹,下气止呕。然而,相较于这些好处,它的禁忌和害处似乎更让人关注,并且作为食用禁忌延习至今。
2、在明清时期
值得关注的是,在明清时期的医家又重新梳理和增补了莼菜的药用功效。如李时珍《本草纲目》指出:“(莼菜)主治消渴热痹。和鲫鱼作成汤吃,有下气止呕功能。补大小肠虚气,但不宜过多。治热症,滋补肠胃,安下焦,利尿水肿,解百种药毒”[2]。
明代丁凤所著《医方集宜》指出,莼菜花具有治疗鼻衄的功效,其言:“鼻衄,不可用辛热药。盖血得热则行,先须凉血止血,然后调理,宜用柏皮生地黄汤、麦门冬饮,或用茆花一把,煎汤服亦可”[3]。清代闵钺在《本草详节》中记载到:“(莼菜)味甜体软,人取作羹,胜杂菜。”
关于食用莼菜的一些禁忌,应当是要知道原因的。莼菜是凉性之品,它可治热病,日常中是可以适宜吃的,好处较多。但是脾肾阳虚型便秘的患者应当慎食,我们知道腹泻也是形成痔疮的原因之一。就莼菜“多食发痔”这一记载而言,注意是“多食”,这是因为这类患者多食凉性食物较身体健康的患者而言,他们更容易因为多食寒滑的莼菜而导致气机遇冷而凝滞,体内气虚,肠道传送无力,从而加重便秘的症状。
![]()
也非常值得注意的是,与莼菜“寒滑”伤脾胃的观点相反,明代倪朱谟在《本草汇言》中指出:“(莼菜)凉胃疗疽,散热痹之药。此草性冷而滑,和姜醋作羹食,大清胃火,消酒,止暑热成痢。”
三、现代莼菜的食药价值
莼菜在古代常作为蔬菜使用,而很少作为具有治疗功效的药物使用。实际上,古代对莼菜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与它当时的生产范围小、产量低、难以保存以及产出时间有关,不难发现,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众对它医药作用的挖掘与使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莼菜的研究与开发得到大大提升,它的营养价值内涵也逐渐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现代有研究指出,莼菜富含多糖、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多种氨基酸,它更是一种强集锌的植物,它对环境中的锌的吸收利用能力远高于其他植物,并具有抗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可以作为一种治疗癌症(如胃癌、肠癌、宫颈癌等)的辅助食品,也可以起到滋润和保养皮肤和作用[4]。
作为江南地区的名菜,它自然早已飞入寻常人家,除了莼菜羹以外,还有多少莼菜名肴?期待大家的分享。另外,对于多食莼菜可能会引起的问题或者其他新的问题,我也是有诸多疑惑的,百闻不如多见,也望能得到大家的解答。
参考文献
[1]宋·唐慎微.证类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华夏出版社,1993.
[2]崔述生,张浩.精编本草纲目[M].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
[3]明·丁凤.医方集宜[M].中医古籍出版社,2017.
[4]朱雪珍,周毅峰,唐巧玉,等.珍稀水生蔬菜莼菜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19):18-28.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元御己,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