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对深化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作出系统部署。《通知》提出8条措施,其中,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严禁强制要求师生参与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要求教师承担巡河护林、上街执勤、创城庆典、汇演展览等非教育教学任务等规定,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
![]()
![]()
新的“减负八条”一出,一片叫好之声,尤其是很多中小学教师都表示:“终于能好好教书了”“希望快点落实!”这叫好声背后,是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杂务缠身,负担过重的压力和无奈。大量的检查考核、创建评比、综合督导、填表造册,本就已经让老师们分身乏术。一些行政部门还将社会事务推到校园,让垃圾分类、社保宣传、户籍统计、疫苗推广等等与教学毫无干系的事,都成了教书育人者的任务。据此前报道,一所学校一年内竟然收到近4000份各类文件,其中大约35%与教学无关,足见,老师们苦“附加任务”久矣。
任务名目繁多,担子层层加码,挤压了正常的教学时间,分散了教师有限的精力,消耗着教师的职业热情,让老师们根本无暇潜心钻研教学,最终只会导致教育变得脚步沉重,僵硬刻板。同时,过于频繁的非教学任务还可能影响家校关系,破坏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健康和谐,还会不断滋生新的形式主义,消减来之不易的“双减”成果,可谓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因此,给教师减负非常必要,只有卸下那些不必要的重担,才能让老师好好教书用心育人,才能让教育回归纯粹本质。
回溯2019年相关部门首次出台教师减负意见,五年间政策持续迭代,此次新规更显精准治理的智慧。从“白名单”制度明确禁止巡河护林、上街执勤等非教学任务,到严控借调借用、精简数据填报,每条措施都直指教师负担的“痛点”。新规强化量化管控与全链条治理,既划定“红线”又给出操作路径,彰显了让教师回归教学主业的坚定决心。
教育是培根铸魂的沃土,不是形式主义的“秀场”。只有给老师减负,教育才能加分,这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共识。更需要我们用“人同此心”的态度去理解,用雷厉风行的行动去捍卫。
再好的政策,不落实的话就是一纸空文,如何确保新规不沦为“纸上风景”,校内校外需要共同发力。首先需要刚性约束,建立明确的问责机制,对顶风增加教师负担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变相摊派任务、执行不力的地区严肃问责,绝不姑息;同时,要建立教师减负监测点、引入第三方评估等机制,更要畅通教师诉求渠道,让政策执行全程“晒在阳光下”,让每一双关切教育的眼睛都成为监督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通过执行新的规定,推动社会观念的转变,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督促各级部门理解教育的专业性,尊重教育的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为教师减负的同时,须警惕负担变相转移。学校、家庭、社会应各司其职,厘清责任边界。绝不能将教师卸下的担子,简单地转嫁到家长肩上,否则只会形成新的教育焦虑,违背减负初衷。
期待新规不但能落地有声,更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改变,让校园回归宁静和专注,让老师们从从容容地教好书,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本真。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