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进入一到三岁这个阶段,许多父母会发现,小家伙突然对事物的顺序、物品的位置变得格外在意。这正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我们称之为秩序敏感期。理解并善用这一时期的特点,能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条理感。
![]()
场景一:物品的固定位置
家里的日常用品,最好能放在固定的位置。比如鞋子脱在门廊的鞋柜,玩具玩好后放回指定的篮子,绘本看完放回小书架。当孩子发现每样东西都有属于自己的“家”,他会感到安心,并慢慢记住这些位置。
一开始,孩子可能需要提醒。我们可以用简单的话来引导:“小汽车累了,我们送它回家休息吧。”通过这样游戏化的方式,孩子会更乐意参与。久而久之,他就能主动把物品放回原处,这种物归原处的习惯正是条理性的基础。
![]()
场景二:日常作息的规律
每天在相似的时间起床、吃饭、午睡、游戏、洗澡、读书、睡觉,这种可预测的生活节奏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他知道午睡起来可以去公园,晚饭后会有绘本时间,这些预期让他感到世界是稳定有序的。
当生活有规律可循,孩子会更容易配合。比如到了睡觉时间,经过洗漱、换睡衣、听故事这一系列固定程序,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接受该睡觉了。这种从外在规律内化而成的自我管理能力,正是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场景三:简单步骤的完成
给孩子一些简单的任务,让他体验有始有终的过程。比如一起吃水果时,可以请孩子帮忙把果皮丢进垃圾桶;玩拼图时,鼓励他坚持完成整幅图再收起来。
这些小小的完成感很重要。当孩子经历过把一件事做完整的过程,他会理解做事要有头有尾。这种体验积累多了,就会形成做事不半途而废的习惯。在这个特别的成长阶段,孩子的内心渴望秩序。我们不需要刻意训练,只需在日常生活中营造有序的环境,用耐心陪伴孩子度过这个时期。当孩子在整齐有序的环境中成长,他自然会吸收这种条理感,逐渐成长为做事有章法的孩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